“当初要不是她坚持,这房子也许就买不成了。”说起买房子的经历,王先生忍不住夸赞着妻子的“英明”。
2001年,王先生的妻子看中了一个位于闵行的楼盘。“当时那里什么都没有,除了施工现场和飞扬的尘土。”那时看房子的经历,王先生依然历历在目。仅凭着售楼人员对于房子未来的描述,王太太毅然决定要买。
当时,已经在普陀区有一套一室一厅的王先生却并不情愿买房。一来,当时的房子虽然小,但王先生还是很知足;二来,买房子就要贷款,对于处于事业打拼期、收入并不稳定的王先生来说,突然冒出来的房贷是不小的压力。
终究,王先生拗不过妻子的一再坚持,房子还是买了。如今,这套13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已经从当初60万元左右的总价涨到了400万元。而家里的收入也在这十年间有了不错的积累,2010年,王先生将剩余的贷款一笔还清。
即使如此,王先生还是表示,“如果当初没有买房子,按照十年来的家庭收入,我们不可能买得起一套400万元的房子。”
“凭手里的房产,我有底气换购更好的房。”
对于自己在2002年独立买下来的这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黄小姐坦言,“这是我人生做过的最好的一次选择。”
十年前,在朋友的鼓励下,黄小姐将所有的积蓄“孤注一掷”,买下当时总价50万元的这套房子。贷款40万元,对于当时的她而言,简直“压力山大”。
“为了还房贷,连续几个月啃方便面也有过”,黄小姐坦言。但随着工作的发展,收入的提高,“还房贷慢慢变得轻松起来。”
如今,看到更多更好的楼盘出现,黄小姐又很是心动。毕竟自己家是十年前的房子,“很多硬件有些落后了”。
但如今的情况与十年前已大为不同,手握优质资产的黄小姐,谈起再次置业的打算时,相当从容。她说:“如果把目前这套300多万元的房子卖掉,再结合自己的收入,不仅可以买到更好的房子,也不会有很大的压力。主动权完全在自己手里”。
对于黄小姐而言,应该不会想到当初的10万元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回报。她自己也认为,“还贷那段时间吃的苦,值得。”
“一套房子变两套,解决了养老又解决了婚房。”
叶先生买房是在2001年,那时房子的单价在4000元左右。叶先生选择了三房两厅,总价大约50万元。
由于对贷款并不熟悉,当时,叶先生只贷了20万元,所幸有原先单位分配的部分购房款,房子就这么顺利地买了,还贷对于叶先生家的生活也并未有太大的影响。直到现在儿子要结婚,婚房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之时,叶先生才又开始琢磨起房子的事情。
“还好,现在房子涨到了280万元,卖了这套房子,完全可以买两套”,叶先生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
叶先生表示,自己和爱人已经退休,养老并不一定要选在上海,一些环境好、生活成本低、离上海又近的城市成为他关注的对象。最近叶先生对于启东的中邦上海城颇感兴趣,“大概60万元就可以买一套很不错的公寓”,这点对他吸引力十足。在叶先生的打算中,买了中邦上海城,剩余的钱给儿子买一套市中心的婚房都绰绰有余。
不过,叶先生也有遗憾,“当时要能多贷点款,也许就能再多买套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