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开车时从电台听到,一个大学生在跑完1000米体质测试后口吐白沫猝死。我一下子回想起自己读大学时跑1500米的“苦难经历”。
我从小体弱多病,体育课常免修,但是进入大学后,“体锻标准”成为我必须面对的人生考验,否则无法拿到毕业文凭。最怕跑1500米。真是跑得我差点也口吐白沫。体育老师还认为我不够努力,我心想:“你啊从小身体这么好,哪里感受得到身体虚弱的人力不从心的苦啊!”
总算老天保佑,我也争气,1500米,没有作弊,勉强达标。而我的室友力图在规定时间冲向1500米终点时,把腿骨跑折了!
人往往习惯根据自己的境况和经验来思考问题。对你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对别人来说可能就是要命的问题。订立体锻标准的人估计多为从事体育的人,从他们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标准已经很仁慈啦。
人的体质如同人的嗓音,不是每个人都能唱宋祖英的,而应该因势利导。京剧四大名旦之程砚秋,嗓子在变声期坏了,如果非要他通过练嗓而唱得像梅兰芳那样,那你把他练哑了都没戏。幸好当时京戏没有“嗓锻标准”,也幸好他遇到了明师王瑶卿,指导他利用嗓音缺陷,创造出一种幽婉缠绵、似断还连的唱法,并编配适合这种唱腔的悲情戏文,使得程砚秋一举成名,风头直逼梅兰芳。
身体素质是国民素质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锻炼来改善国民身体素质也是必行的国策。然而,以怎样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却是一门值得探讨和不断改善的课题。
对大多数人来说,少病且能承担事业和生活的负荷,是体育锻炼的基本目的。我们的体锻标准是否可以更人性化一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特长和兴趣,多些选择。跑步不行的,可以练游泳;游泳不行的,可以练体操;体操不行的,可以练太极拳,干嘛非让鸭子像鸵鸟那样跑呢?
百岁老人中,有武当宗师吕紫剑,也有丹青大师朱屺瞻。前者的锻炼方式是练武,后者的锻炼方式是画画,拿谁的方法来做“标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