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搬婆婆“起床”
采访这天上午,记者走进沈金秀婆婆的房间,只见老人躺在床上,盖着崭新的被褥,白发修剪得整整齐齐,室内还有一股淡淡的香味。
正好到了老人的“起床”时间,沈金秀反手揽稳婆婆的腰,双臂上抬,用力抱起,独自一人就把婆婆的僵硬身体从床沿挪到旁边的椅子上。椅子上早已铺上一条电热毯,让老人坐得暖和。一旁的老伴有点惭愧地告诉记者:“我虽然是个男人,眼睛还看得见,可是却抱不动姆妈。”沈金秀却说,关键不在臂力,而是要细心掌握技巧和平衡。婆婆十年前因脑梗瘫痪后,沈金秀日日照顾,早已熟能生巧,所以即使完全看不见,也能凭感觉做好。
三天一次“手动”排便
坐上椅子,沈金秀开始给老人洗漱。
十年来,老人不能自主排便,沈金秀总结规律发现,婆婆每隔三天需要她帮忙一次。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就像有闹铃提醒似的,她就会自然而然地戴上手套,弯下腰,一点点把排泄物抠出来。
婆婆虽然不能言语,沈金秀却会不时抬起身,用尚余一点视力的右眼凑在婆婆脸上,观察她细微的表情变化。如果婆婆微微蹙眉,她就用劲轻一点,如果婆婆露出一点如释重负的感觉,她就知道:“成了!”
虽然现在做起来得心应手,最初,沈金秀几乎要把眼睛贴在婆婆身上才能看清楚,费了不少力气。有几次,丈夫主动代劳,没想到,虽然看得一清二楚,他的手上功夫却掌握不好,导致母亲肠道出血。从此以后,帮婆婆排便就成了只有沈金秀才能做的技术活。
切肉剔刺慢工细活
中午,沈金秀开始做饭。烧饭时,沈金秀特意把电饭锅倾斜着放。她解释说:“斜着放,一侧水多一侧水少,烧出的米饭就会一侧软一侧硬,不然,婆婆吃不了我们吃的饭。”
除了米饭特殊,婆婆的菜也不一样:这天的午餐有鱼有肉,沈金秀把炖了几小时的五花肉切成指甲盖大小,再把鱼刺剔出,和着软烂的青菜、汤拌进饭里,一点点喂进婆婆嘴里。
相比凭感觉就能搬动婆婆的身体,剔骨、切肉、喂饭、切菜之类的细活对沈金秀着实是个难题,勺子喂错地方、菜刀切到手指之类的事情也不少。不过,沈金秀总是慢慢地、慢慢地,一点点完成,十分耐心。
生病不敢住院一天
自从婆婆瘫痪,沈金秀没睡过一个囫囵觉,即使在这样的冬天,每晚也是和衣而卧。睡前,她给婆婆换一片尿布;凌晨起床,扶着墙壁,摸索上楼,蹑手蹑脚走到床边,看看婆婆睡得好不好,帮她翻个身,再换一片新尿布。
2007年,沈金秀因心脏病发作被送到医院,医生诊断说:“这是心肌梗死的前兆,必须住院。”沈金秀顿时哭了:“家里还有一个老人要照顾。”不顾爱人劝阻,沈金秀愣是一天医院都没住过。
年事渐高,沈金秀仅存的右眼视力也不断下降,儿女心疼她,劝她把奶奶送进养老院,可一聊起这些,沈金秀总是忍不住抹眼泪:“舍不得啊,奶奶的习惯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只要我还能动,就不会放下。”
通讯员 贾佳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