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不容易
2003年至2009年,上海共有595名残疾大学生从各所高校毕业,年均80余人。2010年至今,残疾大学生数量明显上升,每年毕业人数均超过120人。不过,他们的就业仍然困难,其中一些人不得不暂时屈就于不合适的岗位,或“挂靠”在用人单位,仅领取最低水平工资,不能实际上岗。
残疾大学生求职之路的艰辛,与他们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弱不无关系。特教专家和残联有关人士分析,不少残疾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读于盲童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高教走的则是融合教育道路。残疾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后,大部分新生的英语水平仍停留在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而且,他们的知识面较窄、动手能力较弱,要跟上高校的课程设置并不容易。
制度待完善
为帮助残疾大学生,高校师生想了不少办法。肢残人曹丹在上海大学就读期间,老师和同学每天都护送她上下课,将她从轮椅里搀扶起来上下台阶。华东师大的低视力学生胡珍妮看不见板书,同桌就读给她听;考试时,她使用的是大字版试卷。上海师大的脑瘫学生王安韵入校不久,食堂和寝室楼都改建了无障碍坡道……
不过,汪海萍认为,缺少专人负责,是沪上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一位盲生在入校前与系主任联系,希望得到人性化照顾,其中,高校普遍使用的双层床位是他最担心的问题。系主任很负责,听说他没法通过梯子爬上二层的卧床,协调很多部门后,做了特殊安排。虽然结果最终处理圆满,然而,由于系主任管不到后勤的事,其中的沟通过程颇为麻烦。
又比如,盲生在中小学阶段就读盲校,一直使用盲文课本,进入大学后要修读四五十门课程,由于价格昂贵,学校不可能全部提供盲文教材。盲生只能提前向老师讨电子版讲义,用电脑读屏软件“听书”,再结合课堂教学领会,但讲义内容毕竟简单,盲生难以把知识点学全学深。
课程安排和设施设备的“一视同仁”,也给残疾学生带来许多困难。王安韵本学期就读的课程全部安排在四楼和五楼教室,她每次上课都要把轮椅放在一楼楼梯边,然后扶着楼梯扶手一层层挪上去。
赵伟时说,虽然师生们都很关心残疾大学生,但是,健全制度比师生间的慈善、关爱更有保障,高校融合教育要想取得更好效果,必须建立系统制度,确保残疾大学生能得到个性化的辅助支持。市人大代表汪海萍表示,打算收集民意,在明年的上海市两会递交议案,呼吁上海高校效仿欧美高校,设置专人和专项资金,将残疾人教育纳入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中,帮助残疾大学生与健全学生站上同一起跑线。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