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面苦难是一种自信
阎小娴
  阎小娴

  身边看过《1942》的人,都议论很“震撼”。且不说情节设定、角色表现等,仅主题内容的选定,我觉得就特别有意义:沉淀了多年,潜下心来,一字一句向公众描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一段苦难史,那本身,真是需要勇气的。人往往有选择性遗忘,将苦难、难堪,看作是一种隐私,总想埋得越深越好,不愿去回首,更不愿去面对。

  其实苦难,恰恰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就像一个人的人生阅历,那是不可复制,更不该丢弃的……如果我们丧失了对过去苦难的记忆,丧失了对苦难的集体关注,丧失了对下一代进行苦难教育的意识,那么就会导致大家对苦难的普遍麻木,和善良之心的退化,一旦在某种客观条件下,就会让人失去对自身行为的价值判断,或许,有些人就会成为新苦难的制造者。

  所以,对苦难的直面,或说追忆,不仅是勇气,更是一种责任感。用大众化手段将苦难面向社会,面向百姓,尤其是告诉下一代,让他们对国家的过去、对曾经的苦难有所了解,而不是完全陌生,甚至毫无兴趣——像《1942》这样的影片,就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至少可以对更多年轻人的成长和成熟有帮助,对帮助他们成为善思、正义、有担当的人,有好处。

  很希望,《1942》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现在有些人正致力于还原一些历史的本来面目。那真的不容易,甚至很艰难,但却令人尊敬。只有当我们可以重新感受那些苦难重压下的人性尊严,重新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恐惧时,才能明白对生命的敬畏,对正义的呼唤,对他人的悲悯之重要性。

  直面历史,直面苦难,事实上,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自信的流露。当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共表达,可以从容将目光聚集在《1942》这样的大主题时,这样的一种公众表达,一定有强大的力量,那也是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我们不仅需要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准确,更需要这种大众传播艺术的叙述与感染力,因为它能让更多人感同身受。只有让历史的苦难坦然呈现,才能让我们好好记住历史,才能让年轻人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国家曾经迈过了多少山山水水,才终于走到了今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早间点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目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阳光天地
   第A29版:新民环球
   第A30版:新民环球/人物·商界
   第A31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2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3版:休闲/全家乐
   第B04版:休闲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现代家居
   第B10版:现代家居/专题
   第B11版:现代家居/实用谋划
   第B12版:家装之窗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新智
   第B16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7版:E生活
   第B18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19版:E生活/家电生活
   第B20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C01版:广告
   第C02版:品牌专题
   第C03版:品牌专题
   第C04版:资讯橱窗
   第C05版:新尚专访
   第C06版:走近大牌
   第C07版:走近大牌
   第C08版:品质生活
   第C09版:现场表情
   第C10版:城市品质
   第C11版:新尚假日
   第C12版:创意单品
   第C13版:美容扮靓
   第C14版:男士部落
   第C15版:秀场故事
   第C16版:明星潮事
   第T01版:特刊
   第T02版:特刊
   第T03版:特刊
   第T04版:特刊
   第T05版:特刊
   第T06版:特刊
   第T07版:特刊
   第T08版:特刊
   第T09版:特刊
   第T10版:特刊
   第T11版:特刊
   第T12版:特刊
一条微博何以演成“全国丢孩子”?
直面苦难是一种自信
媒体视点
让摩托车远离高架
各显神通 一扫而光
“三聚氰胺无毒”教授为谁说话?
银行“客户忠诚度”哪里来?
新民晚报评论A05直面苦难是一种自信 2012-12-14 2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