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银行少,朝南坐。现在上海要学习香港,目标是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海内外银行扎堆。客户选择一多,各家银行就要抢占市场,培养所谓“客户忠诚度”。这一过程中,树立企业形象,尤显紧要。但据我观察,忽视宣传质量和客户感受,似正成为通病。
这不,招商银行通知我去领2013年的年历。两种主题可选:中药(上海人都会说“刮三”吧)和风水。我选了后者,拿回来一看,标题“风生水起”被英译为Wind Unboiled Water,翻得不伦不类,看得哭笑不得。客服电话回访,我提了建议:要唱好“进军国际”的高亢战歌,就要唱准每一个小音符。既然印出来,就是给人看的,如果几句简单的文字都印不好,更有甚者,“对公业务”译作To male service(“对男性业务”)、机场广告里上“广”下“发”拼出个大大的“废”字等等笑话不绝,那老百姓心目中本该“复杂且精确”的银行,又能以何种形象,取信于天下呢?再看外资银行。今年恰逢花旗银行创建200周年,也是花旗在中国大陆发行信用卡的第一年。在人民广场,在南京东路步行街,“花期信用卡中国首发”的广告,大大小小,做了不少。可真是“中国”首发吗?香港特别行政区早就有了花旗卡了,这算不算美国人说的“政治不正确”?
银行广告做得好不好,固然关乎形象。但平头百姓对银行的切实看法,更多来源于日常交道。如果说银行要赢得客户信任,绝非一朝一夕,算来成本颇高,那比较之下,丧失信任的成本简直微乎其微,一两件事就可以让你恶感顿生。
微博最近热议过这个话题:银行该不该开放厕所。在多数营业网点,即便你是客户,厕所也是不允许你用的。我自己的经历:去年在虹口一家工商银行申领网银U盾,领了号,系统显示我前面有70多人。等了一个多小时,快到我时,突然内急,保安说隔壁大卖场有厕所。到了大卖场,还得先寄包。等我神清气爽,翩翩归来,却发现原先领的号已经叫过,重新排队吧,可就在我前面苦等、后面如厕的这两段时间里,又积起来100多号。想请大堂经理通融下,坐着的每一双眼睛都盯着我后背呢。直到银行快关门了,才轮到我上柜台办理业务,特意掐了秒表,柜台办事只耗去3分24秒,可前后花去我数小时。如今,每当走过工行的大幅广告,看到画中女柜员蒙娜丽莎般迷人的微笑,我都会想起那次旷日持久的等了又等,那次之后再没去过工行。倒不是说银行厕所一定要开放,由于设计布局限制,厕所人来人往,或许影响金融安全,但叫号系统是活的,怎就不可以安排诸如内急失号者“合理插队”?
趁着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大好形势,银行如何杜绝空谈,扎扎实实地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看来是有一篇大文章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