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家务还要忙孩子
在《家长,开学啦》节目里,虽有专家与家长的现场互动,但都是先期录制的,于本周每晚10时连播七期。“之所以要放在晚上10时,我们也是几经斟酌的。”教育电视台副台长陆生说,晚上10时对电视节目来说或许已不是黄金时段了,但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恰是他们的“黄金档”时间,因为之前他们要忙着照看孩子做功课,忙着为孩子做饭、洗衣服,而10时以后孩子们大多已经入睡,这时家长们才能定下心来看会儿电视。
忙完家务忙孩子,这几乎成了许多“中国式家长”的固定夜生活。只要孩子不睡觉,就得一刻不停地盯着做功课、盯着弹钢琴、盯着背外语,家长也因此丧失了自己的业余爱好。对此,主讲《家长,开学啦》节目的黄志猛教授说,孩子是父母亲的一面镜子,他们需要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优秀孩子的背后,至少有一位优秀的爸爸或优秀的妈妈,甚至两个人都非常优秀。同理,在问题孩子的背后,至少有一个问题家长,甚至两个人都存在严重的问题。”
家长也需改变自己
那么,“中国式家长”为什么会如此喜欢与孩子“贴膏药”式地粘在一起呢?黄志猛教授说,中国家长往往总想着要努力去“改变孩子”,却不会想到要“改变自己”。
就拿孩子们常常容易犯的粗心毛病来说,在大人的眼里,这仿佛就是天大的问题。但黄教授却说,如果孩子长大后还粗心的话,会意味着什么?首先,他做事情的时候或许会很有大局观,不拘于小节;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他很容易想得开,不会得抑郁症,是天生的乐观主义者;第三,他不会拘泥于一些琐碎而陈腐的规矩,会打破既有规则去创新。他说:“对孩子来说,改变自己的本性,是非常困难、非常痛苦的。就算我们以后把他的个性改了过来,可与天生就细心的人相比,他不仅不会有多少优势,反而连自己的特点也消磨掉了。”
依据特质培养孩子
成天盯着孩子不放的家长,还有一个心结,就是总想为孩子“规划”好一生的成长轨迹。黄志猛教授说,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都希望他以后有一个好的职业。以前财会吃香,家长们让孩子学财会,后来看到计算机吃香了,就又让孩子去考计算机专业。其实,孩子以后到底应该学什么专业,一定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质来选择。
黄教授在节目中打了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不但急性子,而且还很粗心又特爱说话,叫他们去从事会计工作,会是一个怎样的结果呢?急性子的人不喜欢重复性的工作,而会计几乎每天做着相同的事情;粗心的人不喜欢从事细致的活,但会计连一个数字、一个标点也不能错;爱说话的人喜欢与人打交道,不喜欢每天都面对机器设备和数据;而且,爱说话的人藏不住秘密,要他们每天守着公司的财务秘密还不能说出去,会不痛苦吗?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