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阅读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京音乐:几度曲终人难散(1)
刘畅
  ◆刘畅

  从北京东二环内的繁华地带,拐进禄米仓胡同5号的智化寺,会有一种时空错乱之感——眼前是静谧的大殿、斑驳的红墙与黑琉璃瓦顶,背后则立着一座流线造型、金属质感的现代建筑银河SOHO。

  下午3点,智化寺京音乐的表演时间到了。随着四声空灵的罄声,智化殿里五位身着黄色僧服的中年男子,同时举起手中的乐器。突然,一段流行歌曲的铃声响起,正憋足了一口气准备吹笙的那位,掏出手机按下静音键,冲其他四人干笑了两声。“重新来吧。”敲云锣的胡庆学说。殿里没有观众,他们还是又走了一遍过场。随后,管子、笛、笙、云锣和鼓相互配合,奏起一阵庄严古朴的旋律……

  明代正统年间,权监王振将宫廷音乐引入智化寺。在融合了佛教、民间音乐元素后,形成了独特的智化寺京音乐,并逐渐成为北传佛教音乐的典范。它是我国现有古乐中唯一按代传袭的乐种,老艺僧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给13岁以下的门徒。因此,被誉为“中国古乐活化石”。时过境迁,如今的第27代传承者,均已不是出家人。经历了阵痛与休克的京音乐,依然在找寻一条生存之路。

  最后的艺僧

  “这(被手机铃声打断演奏)是常有的事儿。”谈起刚才的尴尬场景,第27代传人胡庆学淡淡地解释。如果师父还健在看到此景,是要大发脾气的。他们的师父张本兴,曾是智化寺里的最后一批艺僧,2008年去世。他这辈子,就像一首频繁被打断、却不能重新演奏的乐曲。

  上个世纪20年代末,原名张双立的他大病一场,被还愿的父母送进寺里出家,法号本兴。几年以后,小和尚本兴来到智化寺学习京音乐——这是艺僧们深造技艺的朝圣之地。教授方式极为严苛。学习唱念“工尺谱”(一种民间流传的用工、尺等字记谱的方式),熟练演奏管、笙、笛、云锣等多种乐器,并掌握四种演奏姿态,至少要花上七年时间。学成之后,才能在放焰口、水陆法会等佛事中演奏佛乐。

  当时的智化寺已经由盛转衰。很少能赶上达官贵人家的佛事,僧人们只能靠民间小规模红白喜事和出租寺院房屋维持生计。寺院里住进了卖杂货的,卖熟食的,堆积着煤炭、污水和垃圾。而智化殿藻井(殿堂中央顶部的装饰)和万佛殿藻井被盗,流失到美国——相传是寺院僧人为维持生计卖给了文物贩子。

  50年代初,本兴和尚还俗,改名张本兴,一年之后成为北京一建材公司工人。他一度认为“再也没有机会重新演奏了”。1952年,作于康熙三十三年、记录了48首古乐谱的《音乐腔谱》抄本,在智化寺如来殿藏经橱重见天日,证明现在的京音乐乐谱基本保存了300年前的形态。音乐家查阜西、杨荫浏经研究发现,智化寺京音乐大部分采用唐宋旧制,曲牌具有古乐南北曲的特点,这让京音乐再次受到重视。1953年,张本兴和一帮老艺僧重操旧艺,在“京音乐演奏会”上向吴晗、老舍、巨赞法师等人表演。60年代初,他们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两套京音乐录音。

  “文革”开始后,智化寺受到冲击,寺内所有僧人都被遣散,部分古乐谱、乐器被烧毁,入驻了军队和重要机关部门。对京音乐的恢复性研究被迫中断。而张本兴只留下了一盒录音带作为念想。时光荏苒,1982年,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成立。随后陆续找回了8位还俗的老艺僧,包括已经退休的张本兴。“我们去找寻的时候,大部分老人已经辞世。有几位身患重病的还俗僧人躺在床上,蜗居在七八平方米的狭小屋子里。”北京智化寺音乐团主任孙素华向记者回忆道,“他们艰难的生存状态,令人心酸。”l986年冬天,由这些僧人组成的北京市佛教音乐团,受邀前往西德、法国、瑞士等地巡回演出。演出场场座无虚席,被欧洲观众称为“音乐炸弹”。随后,张本兴老伴去世了,为恢复整理当年的乐谱和技艺,他索性搬进智化寺居住,成为唯一长住的还俗艺僧。当时健在的几位老人,要么体弱多病,要么年事已高,已经难以频繁地演奏练习了。为了寻找下一代京音乐的接班人,张本兴开始奔波于各地,寻找合适的音乐苗子。很快,这位末代艺僧的目光,定格在一群河北农村的孩子身上。

  户口的诱惑

  “1991年12月4日。”胡庆学脱口而出。那是他们哥六个离开家乡,正式“入寺”的日子。他的老家是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诞生过源自寺院佛乐的屈家营古乐。作为冀中笙管乐(民间俗称“音乐会”)的一种,屈家营音乐会在庙会活动中拥有“北霸天”的美誉。

  80年代末,初中毕业后的胡庆学和屈炳庆、屈永增、林忠诚、胡庆友、姚志国五个弟兄一块,跟着村里的老艺人们吹笙奏笛,四处演出,受到村民热捧。

  “那时候没有电视机和电脑,我们一帮愣头青闲着也是闲着,跟着老师父学,就图个乐子。”胡庆学回忆道,“不用交学费,晚上还管一大碗豆腐汤喝。过去帮忙(红白喜事儿),主家还给递上包烟!”1991年秋,北京市第一届文化节上,屈家营音乐会受邀参与演出。台上几个少年演奏结束,前脚刚下台,几位穿着僧衣、面容慈祥的老人就主动过来闲聊——智化寺的五位艺僧也参加了演出,在台下观察他们好久了。

  “你们都多大?”张本兴问。得知几个孩子都只有十四五岁,老人满意地点点头。“想不想跟我们学(京音乐)?”他继续问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几位老人告诉他们:“那就来吧!”张本兴相中了几个人的天分,而且他们学习过与京音乐相似的民间“工尺谱”,并有演奏笙、管、笛、云锣等乐器的经验。

  一个月之后,智化寺文博交流馆(已更名)派人与六人的家长商量,并提出了诱人的条件:管住,发生活费,我们是事业单位,以后能给解决北京户口。12月4日这天,带着父母“好好跟老师学”的嘱咐,六个农村孩子在智化寺拜师学艺,住进了智化寺。几位师父因身体或家庭原因,不能每天过来教授,只有住在寺里的张本兴和他们每天生活在一起。

  第一课是认“工尺谱”。十多平方米的排练室里,摆上两排桌子,老师坐在中间讲,教他们画那些“既像汉字又如蝌蚪”一般的符号。一天结束,老师留了“作业”:把今天的谱子都背下来,明天检查。谱子背熟后,本兴师父教他们口传心授的重点——阿口。这是京音乐绝不外传的技艺,掌握之后才能唱出谱子,进行演奏。“唱出谱子,你会寄托以情感,演奏乐器的时候,自然有韵味儿。”见记者不解,胡庆学即兴哼上了一段谱。他捏着手腕上的佛珠,右手敲打着桌子,闭上眼睛抑扬顿挫地哼唱,一脸陶醉。接下来,张本兴带着这帮半大小伙子,每天早上6点去日坛公园练习两小时的长音演奏。回来后再花上半天时间学习行、立、坐的演奏姿势,三伏天到数九寒冬从不间断。从简单却意境深远的曲子《喜秋风》,到配合复杂、被称为“好费劲”的《好事进》,师父都倾囊传授。

  张本兴时常告诫徒弟们,过去的学习条件远不比现在——自己当时还要学跪着吹的姿势,乐器的音色也没有现在精准,甚至三九天的时候,他们被要求站在大殿下吹笛子,直到呼出的哈气“凝成水珠落在地上冻成冰柱”才罢。让他满意的是,六个年轻人没叫苦,浑身上下似乎有使不完的韧劲儿。经历几十年轮回,本兴老人的心气又回来了——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老艺僧们的希望,全都寄托在了他们身上。“年幼因病袭或贫困入寺出家,学习古乐,解放后强制还俗,娶妻生子,80年代重拾技艺,寻找传人,往往抱憾而去。”胡庆学总结着艺僧们的人生遭遇。明生师父,是张本兴的亲师叔,是胡庆学这帮晚辈的师爷。当时80多岁高龄的他,身上保留着“老出家人的古板”,面对几位师侄演奏的差错,常常大声训斥。可这位终身未娶的老人,对几个年轻人却无比和蔼。胡庆学形容为“惯外头”。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广告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评论
   第A09版:焦点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冬令热线
   第A13版:社会新闻
   第A14版:民生新闻
   第A15版:法治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早间点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职场方圆
   第A30版:专版
   第A31版:财经新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5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8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19版:汽车/年度评选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教育周刊
   第B22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2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4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7版:人才/招生 招聘 留学 移民
   第B28版:广告
京音乐:几度曲终人难散(1)
广告
新民晚报阅读B08京音乐:几度曲终人难散(1) 2012-12-19 2 2012年12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