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溪路1072弄,黄浦区不可回收物中转点。环卫工张玉成从回收车里铲出最后一锹废电池,这一车10公斤废电池、5公斤废灯管就都进了“中转点”。
拨打电话随时回收
泰康路190号,大门口有一个明显标识:“回收废电池、废灯管”。标识旁边是方方正正的黑铁皮回收箱。整个打浦桥地区一共分成4个环卫片区,从今年3月起,4个片区内的100多个小区、里弄开始了有毒有害垃圾系统回收,所有回收箱的设置都是“标准化”的:摆放地点、质地形状,都跟泰康路190号的一样。
“标准化只有一个目的,让居民容易看见它,记住它,家里有了废电池、灯管就想起它。”张玉成拎起回收箱,一边稀里哗啦地向回收车里倾倒“宝贝”,一边向记者说明“标准化”回收箱的作用。所有标准化回收箱每个月定期回收,如果需要“即时回收”,居民或物业也可以随时拨打打浦环卫所的电话。
泰康路190号、25号、3号,一路走下来,张玉成的回收车装满了大半个车厢。车厢里有各式各样的节能灯管,直的、弯的,圆的、方的,可就是找不出一根日光灯。
“如今居民家里都不大用日光灯了,节能灯倒是花样不少。”张玉成指点着一根弧形节能灯说,耐用、省电,就凭这些“节能优势”,居民就爱用。这世界变化快,节能灯成家庭照明灯主角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日光灯好像一下子就从回收箱里“蒸发”了。
分类意识一点点来
从下午3时到3时30分,在瞿溪路1072弄,张玉成在做一件事,从一车“五花八门”的垃圾里分拣出——废电池和灯管,它们才是这车垃圾的“主角”。
除了“主角”,车里还有空饮料瓶、废纸巾、塑料袋、破口罩……林林总总不下十来样,这些“配角”混进有毒有害垃圾回收箱,有的是居民在扔“主角”时混进来的,有的是单独丢进来的,有的是偷懒随手扔,有的是稀里糊涂走错了地方。
张玉成把不该混进来的垃圾一样样拣出来,“今天还算好,平常没有一个小时,肯定分不完。”张玉成花费半个小时完成分拣,车里剩下的东西变得“纯粹”了,除了废电池,就是废灯管。易碎的灯管先拿干净了,然后铁锹派上用场,来回十几锹,所有废电池都被转移到大箱子里,等待接下来的“再利用”,张玉成的回收任务到此才算告一段落。
张玉成不想抱怨什么。几年前,所有垃圾还都混在一起呢,这才两三年时间,不少居民都已经意识到该把它们分开,小区里也有了有毒有害垃圾专门回收——垃圾分类,一点点来吧。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