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1月12日上午,我背着行李在徐家汇和300多位各个学校的1967届初高中毕业生乘上十几辆敞篷大卡车赶去位于吴泾的一家工厂报到。卡车驶过的龙吴路,路面狭窄,高低不平,道路的两边全是农田和水塘。在经过了第十座公路桥后,卡车才转弯开进了目的地———我感到这个厂真是好远!
在正式拜师学徒并和老师傅们熟悉一段时间后,知道了厂里的大部分职工都住在上海市区。但因为龙吴路上仅有的一条不通月票的龙吴线公交车,不仅班次少车厢小,而且一到晚上8点就停运了,所以老师傅们回上海的家是一件比较吃力的事!虽然工厂给职工提供了宿舍和在“小礼拜”星期三有收取0.30元车费来回接送徐家汇的通勤卡车,但和职工需天天回家的要求相距甚远。
当然问题不仅是乘坐龙吴线非常不方便,更主要的是经济问题!那时职工的工资一般都很低,70-80元已算是高工资了。如果每天上下班花0.3元乘龙吴线再换乘通月票的公交车,那每月26个工作日单用在龙吴线上的车费就要7.8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为此,老师傅们各显神通,为节省这7.8元的开支而竭尽所能。
家在淮海路以南的就骑全程自行车。为了省力,每天上下班自行车结集骑行,大家轮流在前顶风开路。当有手扶拖拉机开来时,就跟在后面甚至冒险拉着车斗外沿借力;家在人民广场附近甚至虹口闸北的就骑自行车半程。他们以每月0.5元的停车费把自行车寄放在港口的农民家里,再换乘通月票的56路公交车进市区;也有职工搭乘厂里和外单位来厂提货的卡车。但很少能坐上副驾驶位置,大部分搭乘者是站在卡车的车斗里。记得发生过一次悲剧,一位站在装运钢板卡车上的搭乘者,因为卡车紧急刹车,钢板前滑,生生地把搭车人双腿压住,等到钢板吊起,人却失去了两条腿……
于是,龙吴线通公交月票成了当时吴泾地区所有职工和市民的最大诉求和迫切愿望!
不知经过了多少人的呼吁和努力,终于在1978年4月,市公交公司开通了可使用专线月票的龙吴线!专线月票每月为9元,但只限在龙吴线与市区以号码为路别的线路上使用。而且购买龙吴线月票的贴花(缴款证)需由单位派人到公交月票总发售处集体办理。工厂对需要购买月票的职工每月补贴6元,个人承担3元。
当然,如今的龙吴路早已成了一条通衢大道,马路两边新住宅小区、绿地花园、现代化企业把昔日的龙吴路装扮得多姿多彩。公交系统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持月票乘车制度也在1996年被取消了,但对我来说,珍藏的这些当年自己乘龙吴线的月票贴花,虽然不能和我收藏的纪特邮票的图案质量和能带来的收益相比,但它们却能够让我不时回忆起那些看得见的变化和围绕这条线路上自己及同事们乘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