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升不离斗,秤不离砣,筛子不离筐和箩。不久前,我意外地从舅舅家的老屋里找到两只量器———升和斗。
升,又叫升子,呈正台形,木制,上口大,下口小,四个侧面就是四个标准的梯形,是选用质地坚硬的木料合角斗隼做成的。它上口15厘米,下口12.5厘米,高10厘米,可容米1公斤。
斗,呈圆鼓状。上口小、下口大、中间凸,上口直径21厘米,下口30厘米,高30厘米,由三道铁环箍扎,口边裹着铁皮,上下两端各有4条纵向竖锔,以加强墙板与底板联结,防斛底松动脱落。左右两侧中间偏上一点,还对称地钉上了四个清代乾隆通宝铜钱,各系上一个铁环,以便于双手端捧操作计量。升子、斗,既是计量粮食的量器,也是容量单位。通常1升米等于1公斤,10升为一斗,一斗即是10公斤。
据记载,古代人们以“布手知尺,手捧为升,迈步定亩”,用手、脚作为常用的度量衡工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才开始用铁制、木制的斛、升计量粮食,一直到晚清民国都在农业生产和交易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因为简便,在解放后的钱粮交易中,人们多用容量量器而非重量量器。曾记得,在小时候,就经常听外公说,解放前,旧社会的地主,常常采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坑害贫苦农民,而受害者往往敢怒不敢言。不过,邻里之间却不同,在荒年,东家今天借了西家两升米,过上几天,往往却会多还上半升。直至现在,在农村乡下,我们也偶尔可以看到,做饭时,农妇们拿着升子,量米下锅的情景。
不过,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社会的前进,旧量器中的斗与升,已由实用器具转变成为独特藏品,成为收藏者喜爱的杂项藏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