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佳作还是太少
如果不是参加颁奖典礼,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禇君浩今天下午本该出现在一场关于太阳能的科普讲座的主讲席上。这位“科普杰出人物奖”获得者,对于科普活动的邀请素来是“时间上能安排就一定参加”。
一来,大众科学普及是院士应尽的义务。二则,大学毕业后当过10年中学物理老师,禇君浩对如何把深奥、复杂的科学道理讲得通俗易懂颇有心得。禇君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第一部科普著作《能量》,最近,他领衔的市科普作家协会,正在组织《新兴产业科普丛书》的编纂。
《物理学的进化》《眼睛和太阳》《居里夫人传》……直到今天,禇君浩还对小时候读过的科普书如数家珍,正是这些科普作品让他立下了当物理学家的梦想。他从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后,一边在梅陇中学教物理一边用业余时间搞科研,从来没有放弃科学家之梦。“我觉得,科普不仅要把科学道理说得大家懂,而且要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现在,科普的娱乐性增强了,但是,对人生影响很大的科普作品却太少。”
老将新秀“立体作战”
中科院院士、脑神经科学家、本届上海市科普教育创新奖的评审杨雄里认为,真正的科普大家,既要对科技发展的态势有深入了解,又要能用生动的语言反映深刻的科技道理。因此,他对本次“科普贡献奖”一等奖得主卞毓麟很是推崇。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客座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上海交大科学史系兼职教授卞毓麟,著译科普图书30种,主编和参与编著科普图书100多种,发表科普文章500多篇,作了数百场科普报告,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他的《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和宗教的传奇》一书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0岁的他,正打算改写这部科普名著,令其更适合青少年阅读。
卞毓麟的科普之路已经走了近40年。33岁那年,他到海拔5000米的喀喇昆仑山无人居住区执行日食观测任务,一路向兵站的年轻战士们宣传天文知识,他们渴望了解科学的情景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之初,他开始研究和翻译闻名全球的科普大师阿西莫夫的作品,保持多年书信往来并登门拜访求教。这些都是卞毓麟多年来对科普之事乐此不疲的力量源泉。看到年轻人带着新载体加入科普队伍中,他尤为高兴。“传统的要发扬光大,新生代的要重视和扶持,新人与老将之间要多多交流,我们才能‘立体作战’,让科普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科普,需要更多人积极参与。”
科普源头是科学家
卞毓麟认为,在目前的科研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下,花费同样的时间精力去搞科普和发论文,显然是后者性价比更高,有助于评职称、报奖项、提待遇。但事实上,科普的源头始终应该是科学家,是一线科研人员。只有科学家才能把科普之“球”传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杨雄里强调说,科普不仅是一般知识的普及,还要传播最新、最前沿的科技进展,这些工作是否做得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科技工作者水平是否一流,对科普的认识是否全面。“现在诱惑太多,科普还没有被放到那么重要的位置上。”
几年前,当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以科普的名义向企业界募集资金时,很多企业家的反应是摇头,这两年情况有所好转。上海科普奖还有志于打造“蓄水池”,让更多科普工作者、科普作品能进入国家科技奖的遴选视野,使它不再局限于科普图书。 本报记者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