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0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艺院团的“老总”
杨锦彪
  杨锦彪

  今年元旦,我收到本市多个文艺院团团长发来的新年贺信。由于工作调动,我离开文艺条线的新闻岗位已有四年多了,但他们却时时记着我,令我倍感温馨,更有一份感动。  

  那些年,我在文艺条线的新闻岗位上,除了较多地接触在舞台上展现风采的演员外,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闻地为“舞台”作出奉献的文艺院团的团长们。在文化“走市场”的改革开放转型期,他们肩上挑着“三副重担”:艺术创作、艺术生产和市场营销。我习惯地把他们称之为“文艺院团的老总”。较之企业界的“老总”,他们生产的,是更高层面上的文化精神产品。

  文艺院团“老总”们的工作很艰辛,压力很大。上海淮剧团团长陈忠国是我首个采访对象。2003年,淮剧处于低谷期,由于上海城市建设和改造,一些苏北人群集聚的地区大片房屋拆迁,观众分流使淮剧这一流传到上海已有百年历史的地方剧种濒临“绝境”。陈忠国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朴实、忠厚、执拗。陈忠国给我沏了一杯茶,单刀直入:“看过淮剧吗?”“没有。”他有些不悦,然后是一阵沉默。突然,陈忠国一个转身,从书柜中抽出一本墨绿色封面的《上海淮剧志》递到我手中。“请你读一读吧。”

  我对淮剧一无所知,也许伤了他的心。

  再一次到淮剧团,我是有准备的。我把从《上海淮剧志》一书中读到的信息如一只只“热炒”全盘端了出来:上海百年的淮剧史,筱文艳、何叫天的表演艺术风格,《金龙与蜉蝣》为代表的都市新淮剧……陈忠国开心地笑了。此后的几年里,陈忠国把我引为知己,每有演出,都会请我看戏。《八女投江》《千古韩非》《汉魂歌》等一出出江淮大戏的推出,使我在熟悉淮剧和淮剧演员的同时,也越来越读懂了他。

  后来,我又大量地接触了上海杂技团、上海歌舞团、话剧艺术中心、上海评弹团、爱乐乐团、上海滑稽剧团、轻音乐团等许多文艺院团的“老总”们。他们每创作一出新戏,都会邀我前去“谈戏”,并毫无保留提供我“戏外戏”的采访素材,还常常掏心掏肺地向我诉说他们创作演出过程中的甜酸苦辣。

  现在我接触文艺院团的“老总”们比过去少了,但我常怀着对他们的感恩之心。正是因为他们的辛勤劳作和无私付出,广大市民才感受到了舞台艺术的百花争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法治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长三角/专版
   第A17版:长三角/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社会与法
   第A22版:社会与法/特别关注
   第A23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4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医苑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文艺院团的“老总”
妻子为何在儿子烫伤后提离婚
银川海宝塔(钢笔画)
舌尖上的诱惑
亲情和友情
人生就是填格子
走,开个网店去
今宵灯谜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文艺院团的“老总” 2013-02-04 2 2013年02月0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