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月1日“夜光杯”上褚半农先生的《绞圈房子》,深有同感。
对四十岁以上的人来说,绞圈房子曾经相当熟悉,但它却在最近二三十年里悄悄消失,只留下些许痕迹。翻阅上海老建筑的图书资料,满眼“老洋房”、“石库门”,难觅“绞圈房子”的记载。
石库门房子是旧上海城市的产物,是中西合璧的作品,它的产生、地位和影响已无需赘述。但与之相对应的旧上海乡下老房子,最具代表的,无疑是绞圈房子。但绞圈房子目前的名声和对其的关注,却几同“寂寞”。
其实绞圈房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乡下还有许多。我家邻村,就有一座 “三进大绞圈”,非常有名。“大绞圈”白墙黛瓦,飞檐斗拱,青砖石板,很有气派。门框是由三块花岗石架起,进入大门(镶铜的大门已失,毁于“大跃进”)是三只“庭心”,构成了墙门间、客堂、正间、厢房等几十间房屋。“大绞圈”周边还有五六米宽的一圈空地。在我家南面邻村,还有三座绞圈房子,只是与“三进大绞圈”相比,只能算“普通级”的。
从大类上讲,乡下老房子其实就分两种:单埭头和绞圈房子。单埭头分“三开间”、“五开间”,较为普通,档次较低。绞圈房子档次就高了,如果是“三进大绞圈”,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豪宅”无疑了。在解放前,那只有大财主才造得起。
昔日的绞圈房子已从我们眼前消失,甚至连图片资料也难觅影踪。希望民俗文化学者、建筑学的专家的目光,在聚焦上海城区、研究海派文化的同时,也关注一下上海的“乡下文化”。让曾经的绞圈房子,和它的后辈石库门一起,走进“上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