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了爱情 轻了写作
电影从上世纪40年代战火纷飞的香港开始,隆隆炮声中,病入膏肓的萧红向年轻作家骆宾基讲述着她十年来的颠沛流离,不断穿插的回忆中,她所经历的四段或妥协或浪漫或隐忍或暧昧的感情,渐渐舒展成一卷坎坷的情路传奇。对萧红与萧军从浪漫相识到裂痕涌现再到毅然诀别的爱情经历刻画得尤为传神。在共患难的日子里,他们甜蜜相伴,执笔闯青岛、闯上海,但两人有了名气后,感情却出现了裂痕,萧军的不断出轨使他们之间的争吵日益激烈,这个最初救她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男人,后来却成了伤她最深的人。她的身体和心灵无家可归,只有从写作中获得抚慰。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萧红的人物传记电影,该片对其写作经历却着墨不多。虽然昏黄灯光下萧红散乱着头发奋笔疾书的画面数度出现,但她是在何种心境下如何创作出成名作《生死场》的?代表作《呼兰河传》讲述的又是什么内容?电影却并未提及。在如此薄弱的铺垫下,其他人物却屡屡对萧红的才华及作品表示赞赏,容易导致对其作品不甚熟悉的观众一头雾水。
台词文艺 评价两极
《萧红》有着浓厚的文艺气质,在台词上尤为彰显。例如萧红遇到萧军时,她内心独白:“那边是清溪唱了,这边是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萧红向阿虚介绍萧军时,比喻道:“他就像一场大雨,很快就淋湿了我,但如果云朵飘走了,也会很快淋湿别人。” 文艺青年们遥想的民国文人,便在这诗一般的语言中渐渐浮现于眼前。
但也有些过于文艺的台词在试映时引发了笑场,如萧军对萧红说“你不会死的,因为你遇到了我。”还有萧军抚着出轨对象的脸说:“让你这样的女人流泪,是所有男人的罪过”。片末端木蕻良和骆宾基站在萧红墓前的对话也引发了诟病:“……她也会疼,便只有从写作中获得抚慰……她一生追求爱与自由,在这充满奴役的社会中,从异乡到异乡。”这段话提纲挈领式地总结了全片,并对萧红短暂的一生进行了“赏析”,但却稍显画蛇添足,反倒不如以一个唯美的长镜头结束来得意蕴悠长。
画面唯美 宋佳出彩
整部电影最值得称赞的是画面。无论是芦花摇曳的呼兰河畔,欧陆风情的中央大街,还是旗袍生姿的上海街头,风雨如晦的孤岛香港,在镜头下都显得格外唯美与隽永,呈现出油画般的优雅气息。而不经意中所发现的细节更凸显了电影的精致,比如挂在旅客门上的列巴,萧红不断变换的发型,鲁迅与二萧初次见面的内山书店……每一细节都让人感到导演的用心。
小宋佳去年曾凭该片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她将萧红这样一个不愿向命运屈服,始终追求自由与爱情的民国女作家形象诠释得相当丰满。尤其是萧红在几段感情波折之间的心路历程,甜蜜、隐忍、爆发,每一面都被她刻画得相当到位,甚至出彩。 陶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