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喀则赶往亚东的路上,陪同的友人扶了扶眼镜告诉我,到亚东一定要尝尝当地木耳,那是西藏珍品,享誉中外。木耳到处都有,为什么亚东木耳如此盛名?我仔细琢磨地图,亚东离日喀则有390多公里,它与不丹、印度和锡金为邻,不管亚东产不产木耳,一座边城与三个国家和地区接壤,难道还不令人神往?
乘在车上,友人告诉我亚东全县有30多处大小湖泊,素有“西藏小江南”之美誉,下亚东原始森林、亚东沟的湿润空气,成为菌菇植物的天然温床。然而,历史上的亚东是多事之地,1903年秋,英军由印度进入亚东北犯西藏,西藏军民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江孜保卫战,《红河谷》的故事生动描写了这段历史。上世纪60年代初,亚东的乃堆拉山口等地遭到印军的挤占蚕食,我人民解放军开展自卫反击战,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谁还能潜心种植木耳?
到了亚东,出示了在上海公安局办的边境通行证,一路驱车登上当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乃堆拉山口。战争硝烟早已散去,山口显得格外宁静美丽,但站在海拔4500米藏语里称之为“风雪最大的山口”上,我感到严重缺氧,头脑胀痛,呼吸急促,上气不接下气,这个连呼吸也困难的不毛之地,哪里有什么木耳可栽可吃?看看常年守卫在此的官兵们是多么艰苦啊!我真替他们担忧。随着一声哨响,守卫“西南第一哨”边防军人神速列队,官兵们神圣而庄严地向着徐徐升起的国旗敬礼,此时此景此情,任何言语无法表达我们对共和国卫士的敬意!
从乃堆拉山口一路下山,高耸山崖岩石上一片片苔藓也许就是木耳的“老祖宗”,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降到3000米高度,下车后置身于茂密的森林之中,哗哗的山泉声不时入耳,凭借大自然的恩赐,满目都是各种叫不上名的野生菌菇,但,我真不知道哪菌哪菇才谓亚东木耳?
是它,就是它!友人从身旁的树干上摘下如黑豆般大小的木耳,放入我手心,呀!亚东木耳小得离奇,最小的还不及火柴头那么大。这时我方才明白,亚东木耳珍贵之处,原来它是生长在海拔2500-3000米高度20平方公里范围内原生态、无污染的袖珍木耳,产量少得可怜,我多么渴望晚餐能吃到闻名遐迩的亚东木耳。2011年“9·18”地震殃及亚东,木耳原产地受到严重影响,在亚东县政府的所在地下司马镇不远处,正在筹建一座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木耳种植大棚,听说还是上海农科院的菌菇专家在此传授木耳栽培技术,当满棚的菌包挂满了木耳,大大小小的木耳如同一颗颗黑珍珠般散发诱人的光芒时,不但能满足人们对亚东木耳的渴望,而且,能圆梦亚东藏民奔向小康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