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全国两会·关注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特邀上海代表团三位连任代表探讨环保、医疗、住房保障制度新走向——~~~
本报特邀上海代表团三位连任代表探讨环保、医疗、住房保障制度新走向——~~~
本报特邀上海代表团三位连任代表探讨环保、医疗、住房保障制度新走向——~~~
本报特邀上海代表团三位连任代表探讨环保、医疗、住房保障制度新走向——~~~
本报特邀上海代表团三位连任代表探讨环保、医疗、住房保障制度新走向——~~~
     
2013年03月0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特邀上海代表团三位连任代表探讨环保、医疗、住房保障制度新走向——
“顶层设计”如何直面老问题新热点?
姚丽萍 邵宁 马亚宁
  特派记者  姚丽萍  邵宁  马亚宁

  岁末年初,严重雾霾蔓延中东部地区;进入3月,既有“疾病应急救助基金”设立,又有房产新政密集出台,一系列热点关涉环保、医改、住房保障,牵动举国关注。

  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本报特邀上海代表团三位连任代表探讨:直面老问题新热点,“顶层设计”如何发力?种种思考又在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得到怎样的回应?

  新热点:雾霾和PM2.5

  ■今年1月,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灰霾天气。去年发布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表明,我国空气环境质量面临着严重的形势,PM2.5普遍超标,重污染天气在许多地方同时出现,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灰霾天气形成,主要原因在于PM2.5严重超标。PM2.5的来源是工业、机动车、扬尘排放等。大气污染呈现流动性、区域性特征,单靠某一省市进行污染防治,已无法达到改善空气环境质量的目的。去年,我就联防联控治理大气污染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出书面意见。近期,环保部已要求各地制定空气质量达标规划,长三角地区10年内要将PM2.5浓度由目前的年均50微克/立方米降至35微克/立方米。

  从根本上治理PM2.5,还要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环境问题已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事件和环境纠纷不断,有些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各地在发展经济时,必须统筹考虑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国家层面,应当建立协调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控制性指标体系,根据区域的环境容量,确定各地区的能源消耗总量、产业功能定位、机动车总量等刚性指标,并将这些指标纳入对各地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回应: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今年要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抓紧完善标准、制度和法规体系,采取切实的防治污染措施,促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下决心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气、水、土壤等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维护人民健康,用实际行动让人民看到希望。

  新热点:疾病应急救助基金

  ■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的指导意见》公布,我国将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在中国境内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的患者。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救死扶伤,医家恪尽天职也需制度保障,比如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实施四年的医改进入深水区,医改侧重于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提高公众对基本药物的可及性、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强化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但公众对医院服务仍有不满意。比如,市级医院服务量连续数年两位数增长,门诊医生平均每小时接诊9-10个病人,工作负荷很高;但从病人角度看,每个病人就诊时间仅有3-5分钟,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明显不足。

  公立医院改革,问题错综复杂,补偿机制、价格机制、监管机制的改革尚未到位,大病重病患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老百姓提供更好的、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医院能够科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实现这个目标,就要不断提高医院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管理经验接轨,探索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今年,深化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全面开展儿童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保障试点。今年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到30元。

  新热点:个人住房信息系统联网

  ■3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通知》公布,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把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大力推进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建设,到“十二五”期末,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原则上要实现联网。

  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十二五”期间,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大力发展公共租赁房,逐步使其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体。而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房产新政,都与实现这个目标相关。如何让有限资源公平、公正地惠及有需要的人?征信系统将为此提供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

  2009年,全国首个为民生政策提供权威核对信息的支持性政务平台——“上海市居民经济状况核对中心”成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居民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在民政、人保、税务、公积金、房管、人行、证监、银监等14个部门间建立“电子比对专线”。居民若申请政府福利,核对人员通过查看存款账户、股市账户、纳税记录、房产登记、公积金缴纳情况等了解申请者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公开、公正、透明地实施社会救助福利项目,确保真正困难的群体享受到有限的公共财政“阳光”。目前,这个核对系统已应用于低保和保障房申请,有效避免了类似“开着宝马吃低保”的虚假申报。今后,扩大保障房制度的覆盖面,将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当地住房保障系统,就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这样的征信系统,让保障房实现“保障”的本意。

  政府工作报告回应:今年,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抓紧完善稳定房价工作责任制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体系,健全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让老百姓住上放心房、满意房。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3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4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第A05版: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第A06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7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评论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法治视窗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读者之友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职场方圆
   第B24版:专刊
“顶层设计”如何直面老问题新热点?
收入倍增不应成为统计上的数字“被增”
把民主监督融入政协履职全过程
培育协商文化
上海代表团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新民晚报全国两会·关注A07“顶层设计”如何直面老问题新热点? 2013-03-05 2 2013年03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