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今天推出了学雷锋卡通形象“锋哥”,凝聚了全校师生对“雷锋精神”内涵的当代理解——坚守、敬业、自强、勤俭、诚信、助人、创新。学生们还将“锋哥”的形象制作成徽章、贴纸、T恤衫。
但同学们更认为,学雷锋不能只是有形的物质帮助,也不仅仅是无偿的单向付出。无形的“时间”也可以成为助人的“神器”,也可以标价拍卖给最需要的人。为此,同学们推出了一项“时间拍卖”活动。买方可用金钱购买卖方两小时的学术时间,在一定范围内为其提供特定的学术服务,而卖方则将获得的善款再为困难和残疾学生购买学习用品。同学们说:“时间拍卖,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爱心。”
上海交通大学雷锋学社创始人夏明伟发起“日行一善,随手好事”活动已有4年。在他的号召下,学社志愿者们积极响应,“随手好事”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交大学子的加入。今年,他又给交大院系学生会主席、公益社团社长写信,号召大家通过网络平台转发“随手行善”的故事,希望更多的人养成做好事的习惯。
这几天,交大青年志愿者通过微博等网络渠道开展“发现身边的雷锋,挖掘校园好人好事”活动,参与者踊跃。线上宣传、网络报名、线下参与,线上再宣传,是90后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普遍流程。由志愿者服务总队、各院系和各社团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活动已经超过了90项。这两天交大校园里推进“光盘行动”,学子们都将吃完饭的“光盘照”发布到网上,以颇具个性的方式宣传杜绝浪费粮食行为。
上海大学法学院组织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多年来一直持续为社会进行义务法律咨询。法学院志愿者参与的各类法律咨询横跨数个区,辐射许多区县街道,共计服务人群达数万名。参加此项法律服务的有教师,也有本科生和研究生。法学院还把课外育人作为培养人才的阵地之一。在每次志愿服务中,研究生和本科生互相结对,一个研究生带一个本科生,共同服务一名咨询者。当学生们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时,专业课教师和律师就会在现场指导。这样一来,不仅有效地服务了市民,也使得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更好地融为了一体。
本报记者 王蔚 易蓉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