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调整病房床位和各级各类人员配比,靠内部医护人员的转科培训,靠增加急诊力量和产科医生、护士、助产士家常便饭式地加班加点,更是靠着我们坚持数年、不断完善的医疗安全管理,这场硬仗我们算是打下来了!”面对依旧显得拥挤的产科门诊和产科病房,院长段涛教授说,对于龙年里没有发生重大医疗事故和不良结果、没有发生重大医疗投诉,整个医疗团队颇为欣慰。
产前只用一次抗生素
比较起搬走妇科综合性病房再“挤”出的几十张产床、将门诊开诊时间再提早一小时、新开助产士公益咨询门诊以尽可能多地为准妈妈及家属解疑释惑等等着力举措,段涛嘴里的“医疗安全管理”,通常是花费力气大、成效显现慢,“外人”还不一定看得见。
举个典型的例子,两年前这里成立了由院长和业务副院长挂帅的“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委员会”,并下设工作小组和质控小组。它既负责每月一次全院范围的质量管理自查和分析,也会为某一突出问题出会诊、做研讨、定制度。剖宫产后究竟要不要用抗生素?委员会反复组织研究,定出了指南规范,就是明确孕妇只在生产前“预防性用一次抗生素”。去年全院数千例剖宫产均“照此办理”,效果出奇地好。
危急孕妇设绿色通道
一妇婴依据国际最新急症手术指南,按紧迫程度将剖宫产手术分为了4类。“如是最危急的I类手术,医院有专门的绿色通道和紧急剖宫产流程,就是团队协作、一路绿灯,保证自做出剖宫手术决定开始至娩出胎儿,必须在30分钟内全部完成。”业务副院长孙静告诉记者说。
主治医生小刘前不久就亲身经历过这样一次“30分钟”。那天小刘医生正在产房值班,她和助产士发现一名准备自然分娩的孕妇有“胎儿窘迫”迹象。在立即进行紧急处理的同时,刘医生作出了“孕妇不能在短时间通过自然分娩尽快娩出胎儿”的评估,随即果断启动I类手术流程。在与家属等沟通病情的同时,孕妇被迅速移至产房手术室,麻醉师、手术护士和新生儿科医生第一时间到场,手术及新生儿复苏抢救准备一步到位……30分钟,母婴平安。
紧要关头会“捆纱包”
巨大的“数量”与有限的“环境”压力下,仍然要坚守对转来的危重孕妇“不打回票”的承诺,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将确保母婴平安的“保险带”,牢牢地拴在了多年不懈取得的胎儿医学、母体医学等学科建设成果上。这里建有全国最早之一、华东地区唯一的胎儿医学中心,对于诸如人群中发生率仅1/8万的复杂性双胎,专家―专诊―镜下手术,极大地提高了胎儿的存活几率。
胎盘植入是产科少见而凶险的一种并发症,由于胎盘的绒毛侵入子宫肌层,胎盘就像大树长了“根”,错综又深深地扎根在了子宫肌壁内,即刻可造成大出血,以往为抢救孕妇生命,会紧急行子宫切除术。一妇婴产科采取一种类似“捆纱包”的方法,用自行改良的子宫压迫综合术,保全了几乎全部患病孕妇的子宫。而通过规范化的全员培训,这里的绝大部分中级职称医生都能在紧要关头独当一面地“捆纱包”。
本月起再迎生育高峰
安全管理,同样包括了从孕期开始就与孕妇沟通,教孕妇学习呼吸法、自由体位分娩法等,并注意转正胎位、控制出生体重,倡导孕妇自然分娩。身为产科医生的段院长也身体力行,甚至鼓励符合生育许可、第一胎已是剖宫产的孕妇转变观念,在生第二胎时也争取自然分娩。在剖宫产居高不下的大环境下,一妇婴龙年剖宫产率又较前一年下降10个百分点。顺产妇住院时间从产后3天缩短到了36个小时,全院产科床位的周转速度也因此大大提升。
经历了一年接生1.5万名龙宝宝的第一妇婴保健院,在最新出笼的全市三甲公立医院业务考核中,患者平均住院天数、药占比、出院总费用等3项“敏感”指标均继续居全市最优行列,令同道称赞。
蛇年比较于龙年,尽管婴儿出生数可能有所回落,段涛院长却表示医院方面已依照龙年“方案”,早早作好了全方位的“应战”准备。以往年的经验,孕妇初诊建卡数最高“峰值”会出现在每年的3月份前后。一妇婴目前已门诊“敞开”建卡,并为本月到来的就诊高峰进行了场地、人员等各方面调配。今年6、7月份,一妇婴新院区病房即将正式启用,这也将为生育高峰年助一臂之力。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