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剧作家梁定东为我创作了独脚戏《征婚》,在短短15分钟内,我饰演三个人物形象:一位正直的大龄未婚青年,因为不计报酬做好事而不为女友理解,因此内心苦恼,希望通过征婚,找到幸福的伴侣。另一位衣着光鲜的老太太,竟然开出一连串离奇的征婚条件,被众人谴责为“高价老太”。无可奈何之下,老太太道出心酸的内情,由于儿子迷恋赌博,输钱后硬逼母亲征婚,企图找外国老头子翻本。最后上场的是位少年,因为妈妈到外国去“洋插队”,他为父亲缺少妻子,自己缺少母爱而向社会公开征婚。三则不同的小故事,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缩影,引起观众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同台演员李九松和许海俐的真诚合作,使这个节目更加精彩,该节目参加了当年上海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江浙沪独脚戏小品大赛获得一等奖,组委会还授于我个人“特别演员奖”的殊荣。
真没想到,不久后,中央电视台春晚总导演郎昆先生和策划焦乃积先生风尘仆仆来到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点名要观看独脚戏《征婚》。可惜的是,当时我和李九松随剧团在舟山群岛一带巡回演出。郎导演带着焦乃积马不停蹄,专程赶到舟山观看我们的表演。然后,郎导对我们发出邀请,要求我们赶往北京,精心打造节目,争取上当年的春节晚会。但是,我们是职业剧团,演出任务和经济负担都比较重,最后,只得辜负郎昆先生一片真诚,与春节晚会失之交臂,至今回想起来,充满遗憾和歉意。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2006年春节即将来临,沈刚导演为我和毛猛达、豆豆排练了小品《一把钥匙》,准备冲刺当年的春节晚会。经过初审复审,评价不错。总导演郎昆非常热情,还组织有关专家修改剧本。但是,毕竟瓜不熟蒂难落,虽然身有一把钥匙,还是没有打开春晚的大门。
2012年秋天,剧作家俞志清告诉我,他创作了小品《回家过年》,引起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导演组的兴趣,要求组织人员排练,争取登上春晚舞台,他希望我能加入剧组。我阅读了剧本,觉得基础很好,欣然答应参加排练。在有关领导关心下,《回家过年》剧组很快成立了,虽然只有六七个人,但是人心齐,干劲足,排练认真,特别是青年演员孙宁芳和石磊的出色表演,给我增加了不少信心。
在小品《回家过年》中,我扮演一位上海姆妈,尽管戏份不多,就在当代婆婆的开明和聪明上做足文章。比如,当这位善良的婆婆知道儿子媳妇为“去谁家过年”而争吵的原因后,不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耐心地倾听媳妇诉说真情,同情媳妇的苦心,肯定媳妇的孝心,然后顺水推舟,想方设法,积极改善家人关系。在表演上,我借鉴戏曲彩旦的手法,充当小花面,一味表扬媳妇的长处,不断数落儿子的短处,甚至出其不意让儿子产生下跪认错的场面,使媳妇忍俊不禁,破涕为笑,一家人和好如初。这些表演手法都取得了不俗的效果,打破语言的隔阂,引起观众的共鸣。节目参加终审时,得到导演组的一致认可,给予的意见是,节目参加元宵晚会演出。2013年元宵节,我们在中央电视台春晚舞台进行小品《回家过年》的现场录像。
工作结束,眼望光彩夺目、气势恢弘的春晚大舞台,我感慨万千:“这次表演对我来说是有益的尝试,成功的进步。希望春晚的大舞台,能以更宽广的胸怀,接纳更多的演员在这里展示艺术才华,讴歌时代风貌。”这就是我和春晚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