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6: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说“礼”
许一新
  许一新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中国政坛呈现出一派“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新气象、新风貌,一场始于“车轮、舌尖、简约”的八项作风革新,激励各地政治清明,令各级党政部门迅速跟进,纷纷制定配套“细则”。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而“礼”原是宗教祭祀仪式上的一种仪态。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其含义主要包括“礼物”、“礼仪”、“礼意”等三个部分。进入阶级社会后,“礼”也随之具有了社会身份区分的功能,并随着封建体制的逐渐完善演变为制度上的一套系统。“礼”强调等级,即孔子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更多还包含了孝、慈、恭、顺、政、和、仁、义等诸多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东汉刘熙《释名》:“礼者,体也,言得事之体也”;宋儒朱熹讲:“礼,谓制度品节也”。正是这些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使人“知自别于禽兽”而走向文明社会。

  进入现代社会后,礼仪文明脱离了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原其礼仪和道德修养的本意,礼即德义,用来传递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谊,而成为维系社会良好风尚的重要规范。但近年来,本已返璞归真的“礼”又有了些不能称之为发展的新变化。

  最近,我看到网上有个“礼仪之邦送礼网”,其宗旨是“以礼仪文化的物质形式——礼品为载体,传承弘扬华夏优良礼仪文化”,其服务观念是“送得轻松,收得满意”。“礼尚往来”固然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礼记·曲礼上》就有所谓“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这也就是民间所看重的“还礼”,讲究“礼不过月,债不过年”。在这里,我要声明的是,对“礼尚往来”这种市场化、专业化的社会需求没有指责、揣测之意,我只是想从这一现象中点明的是,如果抛弃了“礼”中的恭敬、答谢、回报之意,单独将其物化为“礼品”这一特定形式,把本应是真情实感的精神交流变作借他人之手的物质往来,那是否将礼仪文明变得有点庸俗化了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3版:全国两会·观点
   第A04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5版:全国两会·关注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3·15专刊
   第A17版:3·15专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实验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15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6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7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8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9版:人才/招生移民
   第B20版:人才/招生 招聘 留学 移民
   第B21版:市场之窗
   第B22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3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4版:市场之窗·广告
夜 信
你在江湖 情在江湖
我与春晚的约会
中耳炎怎么变成“瘤”
今宵灯谜
皖南民居(速写)
说“礼”
让自己成为风景
新民晚报夜光杯B06说“礼” 2013-03-06 2 2013年03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