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处长杨伟人介绍,本市开展国际教育,最初是为了解决外籍人员子女在沪就学问题。如今,本市不少高中通过各种方式,也为中国国籍的孩子开设了国际课程。有的是直接引进国际课程,有的是与国外学校合作,有的是委托中介机构开设。
选国际课程的学生毕业后只能赶“洋高考”,出国留学成为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家长想让他避开高考,一心做好出国留学准备;成绩突出的孩子,家长想让他提前进修国际课程,为今后申请海外名校加码……近年来,随着报考国际课程班的人数增加,录取学生的“门槛”也逐年升高。
美国的AP课程、IB课程,英国A-Level课程,加拿大的BC课程……这些课程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求学需求,为国内教育带来了新的理念。但同时,也存在师资良莠不齐、合作方不稳定等诸多问题,给学生和家长造成困扰。杨伟人透露,本市有望于下月出台《高中试点开设国际课程的相关意见》,从准入标准、学校资质、教育督查等各方面,对这一市场进行规范,确保学生接受稳定且高质量的教育。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