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5: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语文老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读书
朱丽春
  天天站讲台的语文教师,深知读书与人生发展的关系,那就不能只要求讲台下的人读书,自己仍要多读书看报,避免变成一个因不读书而面目可憎的人。本文想通过一番自身的经历,举例说明,习作指导者要读书、要思考、要在周围人的实践效果中学习借鉴,丰富自身。

  读书,带动思考

  徐汇教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起,开始实行导师带教制。笔者因为一直有将美学引进语文课堂的愿望,就与学员一起找了朱光潜先生的书来读了几本。

  朱光潜先生曾在上海与夏丏尊、丰子恺、叶圣陶、夏衍等开办了立达学园。还为开明书店筹办了《中学生》刊物。后来又取道苏联到英国留学。又到巴黎大学注册听课,再后来到德国留学。为兴趣而写了《文艺心理学》、为博士毕业论文而写了《悲剧心理学》,为生计而为开明书店的刊物写稿,这些作品对现代美学产生着影响。

  我与学员们读朱光潜的书,并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得失讨论时,以美学体现在阅读教学操作手段方面为主,也涉及作文教学。

  朱光潜先生在《谈作文》中写:“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认同学文如学画的意思。画与文对生活的反映是:“同途殊归”。

  不过,朱光潜先生写作此文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于现代医学、心理学等的新发现和普及,教学的模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和学员们看到了学习儿童画的第三条路(甚至还有其他的许多路),也悟出与习作相通的道理和做法。

  思考,启迪教学

  笔者有一位校外同事,叫李淑端,曾是虹口区少年宫的图画老师。深受儿童家长的欢迎。我也曾把自己家爱涂鸦的、尚在读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每周一次,从闵行送到虹口去学习。有一次谈起上课方式,李老师轻松地说:我上课从来不画,我只是“说”,然后让小朋友自己去画。我十分好奇,便要求听课,就此认识了儿童学画的第三条路——

  她上的这堂课,可以命名为《太阳家族》。学生拿出了油画棒和铅画纸,准备就绪后,老师就“说”了:你们认识太阳公公吗?请把他画下来。学生们挑选出自己认可颜色的油画棒,开始自信地作画。

  现在的孩子,从小在有画面的环境中长大,太阳公公的卡通模样,应该是见识过的,完全有把握拿过来用。即使忘记了书本上画出来的样子,也不会忘记太阳实际上的圆球形。生活中,公公的样子也不鲜见,将两者合起来,太阳公公就来到了笔底下。这种方法,很像作文教学中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的叠加。作者的表达,可以来自间接的他人的成果,也可来自直接的生活感受,两者自然地嫁接起来。只要是经过自身消化吸收的养料,都可以诉诸笔端,成为作品。

  此时老师巡视,不断地针对学生的画面引导性地鼓励、表扬,指向明确:这位太阳公公显年轻,胡子黑黑的,脸庞红通通的,还发出金光。这位公公年纪很大了,胡子又长又白。看上去十分慈祥。老师不断地举起学生的画面,一路上赞扬下去,此时可看到,有些孩子正在老师的教学语言中添加修改,逐步完善。

  教学,借鉴提升

  在这里能看到,孩子有对生活中实物的宽松式描摹,也有以实际生活作基础的想象和移植,还有在老师指点下的借鉴与思考。几种思维糅在一起,在画面上反映出来。如果是习作,思维方式是同样的,表达方式上改用文字,当然更间接,也更难一些。

  老师再“说”:太阳公公画得很棒,那么太阳阿姨呢?会画吗?当时在听课的我觉得这个称呼很陌生。太阳公公已是约定俗成的称呼,生活中没有太阳阿姨一说。可当时没有学生说不会画。这就是初生牛犊的特点,既然画公公,受到老师肯定,那么画阿姨有什么难呢?于是在太阳公公的边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太阳阿姨,有直直的长头发的、有卷卷的短发的;有圆圆胖胖的、有相比瘦削一点椭圆形的;有涂着胭脂和口红的、也有戴着眼镜的……想来孩子们所画出来的阿姨,在他们的生活中一定是有原形的,或者是一类阿姨的定型。在此时,她们开心地来到了孩子的笔下。这又让我联想到学生笔下的文字。

  从公公到阿姨,两者既有联系,又反差很大。画面上两轮太阳特点和差异非常明显,很好看。老师再一次举卷表扬。接着继续“说”,太阳弟弟是什么样的?太阳婆婆什么样?太阳叔叔什么样?这时候孩子们的画面,色彩发生了突变、有绿色的、嫩黄的、粉色为主的太阳。老师继续边称赞边讲道理,道理就是老师对孩子选择色彩的理解,就是孩子们在选择色彩上的“总是有理”。

  提升,催生创意

  老师最后问:你还可以画出太阳谁?孩子讨论出一群称呼,老师请大家都画下来。这时有孩子喊“画不下了!”。老师胸有成竹地适时指点说:后面的太阳被前面的太阳遮住了,你就画露出来的那部分,但是要让别人看出来他是谁。学生果然轻松地做到了,画面上是满满当当的太阳大家族。画面经得起粗看,色彩缤纷,喜气洋洋;也经得起细看,人物关系辈分清晰,角色分明。

  听到这里,我真是佩服。一,老师引导学生把无意积累转化为有意积累,举重若轻。二,老师把画画技术技巧的指点隐藏于无形之中,始终相信学生内在一定有解决问题的本领,只要在关键处点破通向规律的一层纸,学生就一通百通,能力便大大增强了。

  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不是临帖,也不是写生。枯燥和一丝不苟会让儿童丢失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十来岁以下的孩子,想象力最发达丰富。李老师利用儿童有限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力,技巧和思维都在无形中得到锻炼。

  这堂课给我们带来很大很大的启发,我们在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引导下,结合自己的实践,质疑、感悟,总结出一些新的有效的指点习作方法。这也体现出“我爱我师,但更爱真理”的学习精神。非常庆幸在幼儿图画课的“山”上搜寻到可攻习作之坚的“石”。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特稿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夜光杯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连载
   第B07版:阅读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2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每周聚集
   第B1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8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
   第B21版:人才/留学招聘
   第B22版:人才/招生招聘
   第B23版:职场方圆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上海闲话
   第B26版:市场之窗
   第B27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8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29版:广告
   第B30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1版:市场之窗·广告
   第B32版:广告
大胆触网,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语文老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读书
“少年之家”开进村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校园内外B15语文老师,不能只要求学生读书 2013-03-27 2 2013年03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