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在古人类学和灵长类动物的研究中,可谓里程碑式的发现。
十年前发现古老化石
这副近乎完整的动物骨架,为中国始新世早期(5.58-5.48千万年前)的化石,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古老的灵长类动物化石,十年前发现于我国湖北省荆州市。按照“东方伊甸园”假说,亚洲是灵长类动物起源的重要中心,但能留存于世的灵长类动物化石非常稀少。研究团队使用系统分析研究方法,在十年间找到了该化石的1186个形态学特征和685个特异性分子标记,并和157个其他物种进行对比,从而建成了关于灵长类动物演化的最大的形态学数据矩阵。
类人猿进化分离初期
这副骨架兼具类人猿和跗猴(俗称眼镜猴)的特征,研究人员为其取名“阿喀琉斯基猴”,意为“有脚后跟的古猴”。跗猴的脚后跟很长,能发挥杠杆作用,从树上垂直起跳。而类人猿的脚后跟,宽而短,因为它在树上以跑为主,跳的难度已降低。“阿喀琉斯基猴”脚后跟的这块骨头,也是宽而短,跳跃和四肢走动都行,可适应树上生活。这说明,我们发现的这块化石,在灵长类进化树上处于最基础的位置上,处于跗猴型动物和类人猿的进化分离初期,这一时间比科学家们之前预想的要早得多。
研究人员还为化石精心复原了当初“萌”极了的模样:身体长约7.1厘米,尾巴长13厘米,体重约20-30克,个头“迷你”到可放在手上;脚和小腿一样长、比大腿还长,大拇指已经能和其他四指对握,可抓捕食物;毛色鲜艳,白天活动;大眼窝小尖牙,视力良好,爱吃昆虫……倪喜军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为灵长类动物的早期进化提供了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