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手剖析111个病例
此项总结性研究由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全国临床科学家共同参与,首次全面分析了截至5月10日,上海、浙江、安徽、江苏等省市收治的11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临床资料,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全球医学顶尖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课题组研究发现,在111例患者中,年龄中位数为61岁,42.3%的患者年龄在65岁以上;女性患者占31.5%;76.6%的患者需要在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治疗;27%的患者死亡;入院时97.3%的患者出现肺炎表现。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61.3%的患者至少伴随有一种基础疾病,即多数患者伴有基础疾病。所谓“基础疾病”主要指三大类疾病,一是有基础代谢障碍(如内分泌失调、糖尿病),二是免疫功能低下(如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病)。三是有重大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
进一步分析表明,H7N9禽流感患者死亡与接受抗病毒治疗时间较晚、以及基础疾病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有关,即基础疾病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最为常见的表现是发热和咳嗽以及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为双肺毛玻璃样阴影和实变。88.3%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73%的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从发病到抗病毒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7天, 从抗病毒药物治疗到病毒学转阴平均为6天。
流感“入侵”对象有别
并列《11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临床发现》论文第一作者的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传染病学专家卢洪洲教授和该中心结核科主任卢水华认为,此次研究表明,H7N9禽流感与甲型H1N1流感、H5N1禽流感具有共同的特点,即均可引起重症肺炎和死亡。但它们也存在明显不同,如年龄、性别分布存在明显差异,甲型H1N1流感和H5N1禽流感主要影响年轻人,而H7N9禽流感则更“亲近”于患有基础疾病、缺乏免疫力的老年人。
随着我国老年化程度越来越高,采取更有效的防治基础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措施,以及开展全民健康、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教育,也是防范人群罹患重大流行性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成功的全国大协作
该论文通讯作者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特别提出,这是一次成功的全国大协作,首次披露的所有完整的临床数据总结性研究成果,都是在疾病发生后很短时间内全国多家单位共同参与下,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的,凝结了我国临床专家通力合作的智慧和汗水,体现了我国临床工作者在新发传染病临床研究方面的重要进步,对今后理论指导如何防范重大传染病流行和临床实践均具有重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