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网论~~~
新民网论~~~
新民网论~~~
新民网论~~~
新民网论~~~
新民网论~~~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网论
救护车“无车可派”莫再度上演
  据媒体报道,近日普陀区一老人在早晨突发急症,家人连呼三次120,急救中心却无车可派,直到40多分钟后,才有救护车呼啸而至,此时老人已撒手人寰。 

  急救是体现医疗公平性的公共卫生项目,保证高峰时段有充足急救车辆也是急救服务的常识。如今一位身居中心城区的病人居然40分钟叫不来一辆救护车,实在让人汗颜。希望政府部门及早启动对现有急救车辆充裕性的科学评估,并加大必要的投入,莫让这样的“意外”再度上演。

  “120”从接报到到达现场的时间,医学上称为“急救反应时间”,是衡量急救服务水平的一把标尺。若急救反应时间过长,将直接威胁到市民生命安全。此前,多位市人大代表都曾呼吁政府加大救护车投入力度,希望这样的民意诉求能更快得到落实。

  目前上海已达到每4万人口拥有1辆救护车的配置标准,超过卫生部每5万人口须配1辆急救车的要求。但上海人口结构、城市交通情况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老龄化加剧,急救需求较大,高峰时段交通拥挤,又未像欧美城市那样普遍设立应急车道,这些都增加了救护车辆周转的难度,必须有更充裕更科学的车辆、人员配置,才能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在国外一些公共医疗急救服务中,还普遍采用家庭医生第一时间到现场提供急救的辅助措施。上海正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希望也能及时加入急救服务内容。(新民网评论员,网址www.xinmin.cn)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民生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法治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财经新闻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移民招生/人才专版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升学指导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夜光杯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04版:早教沙龙/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6版:校园内外/教育周刊
   第B07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8版:人才周刊
   第B09版:人才周刊/招生移民
   第B10版:招生留学/人才周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冀望污染环境罪纠正政绩观
于莺辞职 发人深思
老白
救护车“无车可派”莫再度上演
另辟蹊径
宁静是城市文明的标志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救护车“无车可派”莫再度上演 2013-06-19 2 2013年06月1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