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是体现医疗公平性的公共卫生项目,保证高峰时段有充足急救车辆也是急救服务的常识。如今一位身居中心城区的病人居然40分钟叫不来一辆救护车,实在让人汗颜。希望政府部门及早启动对现有急救车辆充裕性的科学评估,并加大必要的投入,莫让这样的“意外”再度上演。
“120”从接报到到达现场的时间,医学上称为“急救反应时间”,是衡量急救服务水平的一把标尺。若急救反应时间过长,将直接威胁到市民生命安全。此前,多位市人大代表都曾呼吁政府加大救护车投入力度,希望这样的民意诉求能更快得到落实。
目前上海已达到每4万人口拥有1辆救护车的配置标准,超过卫生部每5万人口须配1辆急救车的要求。但上海人口结构、城市交通情况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老龄化加剧,急救需求较大,高峰时段交通拥挤,又未像欧美城市那样普遍设立应急车道,这些都增加了救护车辆周转的难度,必须有更充裕更科学的车辆、人员配置,才能有效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在国外一些公共医疗急救服务中,还普遍采用家庭医生第一时间到现场提供急救的辅助措施。上海正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希望也能及时加入急救服务内容。(新民网评论员,网址www.xinmi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