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增长较快
2011年,审计署曾对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摸清了截至2010年底的“底数”。近期,审计署又跟踪审计了18个省本级及省会城市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增长变化情况。
对比两次审计结果,今年审计报告指出,部分地区债务增长较快,有4个省和8个省会城市本级增长率超过20%;部分地区和行业债务风险凸显,有9个省会城市本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已超过100%,最高达189%。
此外,审计报告还从新型融资手段、偿债资金来源、融资平台公司清理等层面深入揭示了当前地方债务管理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新型融资方式蕴含风险隐患,部分地区债务偿还过度依赖土地出让,公路等行业债务大量依靠借新还旧等。
政策执行不严格
政令不通,中央的宏观经济政策就不能得到真正贯彻落实,就难以防范风险而易于滋生隐患。为此,今年的审计报告十分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
在金融审计方面,审计报告突出反映了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不严格的问题,如有的金融机构在小企业贷款及出口卖方信贷中额外收费等,这些都不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国企审计方面,审计报告深刻揭示出一些中央骨干企业投资管理不规范,盲目跟风投资多晶硅、风电、煤化工等项目,有悖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一些重大技术攻关和推广 应用的激励措施也没有落实到位。
在节能减排政策执行审计方面,审计报告重点指出一些地区节能减排措施执行不到位,没有按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
内控机制不健全
报告指出,一些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违规经营比较突出,有的分支机构通过借新还旧、第三方置换等方式掩盖资产质量,大量信贷资金被转入民间金融市场用于高利转贷,干扰了正常金融市场秩序。
一些中央骨干企业特别是其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盲目决策、违规决策以及决策不到位和不严格时有发生,由此形成的损失及潜在损失高达数十亿元;一些企业虚构销售或成本费用,影响到会计核算准确,埋下财务风险隐患。
央企决策不合规损失数十亿元
刘家义说,中央企业经营绩效在2010年达高点后渐趋回落,除受经济形势影响外,也反映出国有企业发展相关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首先是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健全。53户企业中有21户未按公司法注册,仍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有45户内部层级超过4级、最多达11级,子公司不当及违规决策时有发生,此次审计发现1784项重大经济决策不合规,形成损失及潜在损失45.57亿元。
6万多套保障房被违规分配使用
这次审计共发现6万多套保障房被违规分配使用或出租出售。有57.99亿元专项资金被建设单位等挪作他用,有1.83万套住房被代建企业等违规出售,还有5333套被用于周转或出租等。抽查的保障对象中,有11.97万户的收入财产等超标或重复享受保障,涉及住房4.18万套、补贴1.74亿元。
金融机构违规放贷280多亿元
审计发现,27家国有金融分支机构向手续不全或担保不合规等项目放贷284.43亿元。在信贷管理方面,9家分支机构在小企业贷款及出口卖方信贷中额外收费4.21亿元;27家分支机构向手续不全或担保不合规等项目放贷284.43亿元。此外,还有183.91亿元贷款被客户挪用;有22亿多元被转入民间金融市场,用于高利转贷等。
45中央部门去年出国花12亿元
刘家义表示,这次审计发现,因公出国(境)计划管理不严格,部分团组行程及经费使用不符合规定。审计的45个中央部门本级2012年因公出国(境)团组4609个,实际支出12.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