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张桂铭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从这些画家现在展示的作品看,这些中青年艺术家的视野和思路,决定了他们绝不会局限于安守一方小天地,他们都是非常有潜质的海派艺术接班人。目前最需要的是构建强有力的传播平台,不断将海派艺术发扬光大,让更多人来领略海派艺术的精妙。
艺术家要有精
神性上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画家不在乎个人风格建立,更多是为宣传服务。改革开放以后,画坛开始重视画家的个人风格确立,这是非常重要的。
张桂铭以弘一法师、丰子恺为例指出,艺术家要有精神性上的追求,丰子恺的画作很简单的,就是几根线条,但是里面的精神内涵,他所追求的思想境界是相当高级的。不是每一个画匠靠勤学苦练就都能够达到的。这样的大画家作品不仅仅是用风格上的独特,更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平凡之作品。
大师们画画中的探索、虔诚甚至殉道精神,年轻画家是不具备的。“我们所说的探索,不仅仅是探索一种风格,而是在探索中,铸造自己的精神,磨砺自我的修养。艺术家的成长,是修炼出来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给读者表面形式,而是要传递出艺术家对世界的解读和认知,这可能比技巧更加重要。”
主流媒体搭建
更大展示舞台
张桂铭记得,上海每年举办青年画展,上海中国画院等美术机构也会定期举办艺术沙龙,推介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关注培养美术人才的成长。这次新民晚报艺术沙龙(春季)7人展由媒体来主导介入,开创了艺术展览的新局面,媒体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成为了参与者,这将在过去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为年轻画家搭建了一个更大的展示舞台。主流媒体的力量将把中青年海派画家推到了聚光灯下,使爱好者、收藏者全面地了解上海中青年画家的整体创作力量,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张桂铭说,上海的青年画家还是不少的,画得出色的也不少,但是苗头似乎“别”不过外地的画家。“低调”也是受到了老一辈的海派画家影响,提倡踏实地窝在画室苦练功底,不去吆喝自己。在当今这个时代里,练内功的时候要低调,宣传自我的时候应该更鼓励张扬。
张桂铭强调,通过交流和展览以后,对中青年的画家,也是一种鼓励和促进,继续探索和创新。“海派绘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自身在不断变革,寻求新的标杆,这也是为什么将画展命名为‘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
合展比个展更
容易发现不足
在张桂铭看来,海派艺术这条路很宽阔的、很遥远,但沿途的风景很有看头。“这些中青年画家功底很好,有些人在绘画圈已经有了相当的名气。当然,上海也不仅仅只有他们七个人,上海的很多年轻画家拥有自己的风格,百花齐放,很有魅力。”
对于群展和个展的优劣,张桂铭认为,在群展中,艺术作品在大庭广众下同大家见面,能让观众将几个人的作品放在一起看,感觉会不一样,对画家来说更会有触动的,更容易发现自己的差距。“展览中肯定会听到各种反应,赞美也罢批评也罢,都会对自己有帮助的。只要正确对待,总会有收获的。”
本报记者 乐梦融
● 本次画展由安信地板特别支持,展览地点位于上海中国画院,画展从6月29日持续至7月7日(周一休馆),开放时间从上午9时至下午5时。
● 明天上午10:30开幕式现场,朱敏、何曦、陈睿韬、丁蓓莉、庞飞、邵仄炯、施晓劼7位中青年海派画家,还将在自己的作品前,为观众讲述自己的创作体会,此举将开风气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