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资本市场尚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与美国的金字塔型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相反,中国的资本市场呈现“倒金字塔型”,场外市场长期处于萎缩状态。
2013年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启动,会否成为场外市场发展的转折点?要跃上一个新台阶,需要突破哪些关键瓶颈?昨晚,陆家嘴金融论坛浦江夜话探讨中国场外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来自政府、企业界代表各抒己见、建言献策。
出席嘉宾
主持:徐权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
演讲嘉宾
谢庚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世安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
张云峰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副董事长、总经理
王宜四 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总经理、西南证券副总裁
李迅雷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武 庆 北京保罗集团副总裁、保罗生物副董事长、总裁
黄晓捷 昆吾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总裁
要有差异化的制度安排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庚认为,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出发点是要包容风险。
企业有不同的规模、成长阶段、业态模式,总之有不同的风险特征。从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多层次市场的本质是每一层次都有对应要服务的企业群体,这类企业群体的特点是不一样的。针对企业群体、投资人群体,打造不同的制度体系、不同的服务体系,提供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服务。从这个角度说,多层次资本市场就应该是针对不同群体的风险分层管理,实现方式是制度的差异化安排。现在中国不缺流动性,问题在于,有流动性,也有大量的企业缺钱。很多有钱的人不知道往谁那儿投资,很多企业缺钱也不知道谁有钱。打造市场平台重要的是对接投融资双方的需求。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也认为,场外市场的发展,应该引导、建立与场内市场运行机制有差异化的一种模式,场外市场应该有自己独特的一套运行体系。在交易机制的选择上,场外市场也应该是建立一种以做市商制度为基础的一种协商交易机制,不应该盲目地去实现场内市场面向大众的竞价或者撮合式的交易机制。
融资市场不能“遍地开花”
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峰提出,资本市场出现同质化现象,上市条件、服务对象、服务手段、预期目标雷同,这种同质化的市场建了那么多,是一种资源浪费。纵观目前全国的场外市场,融资能力都是偏弱的。甚至有的市场,干脆就没有融资。股权融资几乎都没有。如果没有融资,不能给企业有个很好的定价,不能让风险有很好的价格退出,那么这种市场,对促进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毫无作用。
他建议,政府要做规划。融资市场不能遍地开花,要寻找有融资环境、有金融氛围、有金融人才的、适合搞资本市场建设的地方。市场之间,无需硬性规定要在物理位置上拉开多大的距离,它们离得近也可以,北京建两个、上海建两个都行,只要他们的服务范围足够宽广。要鼓励各市场间公平竞争,不能有行政垄断,企业到哪里去,要由企业自己来决定,还要鼓励各种市场形成自己的特色。
场外场内应成为有机整体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刘世安认为,场外市场的建设,对于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大力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满足风险投资的投资需求,都有很现实的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场外市场的发展,为下一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我们谈到场外市场时,往往是和场内市场对立起来谈的。”刘世安认为,这两个市场间,应该是整体金字塔样的关系,场外市场应该是在金字塔的底座部分,它的规模、基础足够强大,才能支撑起它肩上的场内市场。作为塔底的场外市场和塔顶的场内市场应该是互相联动、互相促进的关系。但目前这两个市场建设还缺乏一个有机的机制,把它能够联系到一起,这个机制就是转板机制。有了这个机制后,才能说这两个市场是个完整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