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一带”错位互补
外滩金融集聚带的建设,与浦江对岸的陆家嘴金融城如何错位,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陆家嘴金融城在产业规模、功能性机构、要素市场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外滩则在历史文化、商业环境、综合服务等方面具有特色。为发挥各自优势,外滩金融集聚带定位于“金融延伸服务业的制高地”、“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地”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特色地”,与陆家嘴形成错位发展的态势,实现“一城一带”求互补,浦江两岸尽朝晖。
根据《外滩金融集聚带建设规划》,外滩金融集聚带的产业功能集中于“资产管理中心”、“资本运营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三大板块。资产管理中心,具备面向全国的资产管理服务功能和面向全球的资产管理研发功能;资本运营中心,具备支持亚太地区各类企业实现资本收益最大化,实现国际战略扩张的资本支撑功能;金融专业服务中心,具备支撑资产管理等各种金融产业业务的金融中介服务功能、后台服务功能以及面向世界的高端金融服务外包功能。
地下通道四通八达
外滩金融集聚带突破传统规划的“功能分区”模式,变“功能分区”为“功能复合”,即有意识地把金融办公、商业零售、文化娱乐、居住配套等功能组织在一起,让外滩金融带成为名副其实的“7×24小时”的不夜城。这一规划思路,既是对百年外滩的历史传承,又凸显了以人为本、节能低碳的21世纪规划理念。
在规划上,外滩北段主要结合河南路等沿线街坊的整体改造,利用部分小弄堂,开辟贯穿多个街坊的内部步行通道;利用建筑之间宽窄不一的通道或间距,过街楼、部分建筑底层开放等方式,尽可能将公共活动网络予以连续贯通。
未来的南外滩金融商务区域:楼宇与楼宇之间相互贯通,专用的交通系统让人们可以自由穿梭,也可换乘公共交通;金融行业的精英白领不用为到哪里吃午餐而犯愁,加班后也能吃到夜宵,还能去滨江小酌一杯;工作闲暇,在南外滩就能看到话剧、听音乐会。在南外滩的规划中,将构建丰富立体的公共活动系统,实现地下空间整体开发,打造立体城市概念。
亲水平台延伸江面
南外滩滨江公共空间的岸线长度达2.6公里,是黄浦区8.3公里滨江公共岸线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轮国际方案征集的基础上,南外滩已经完成了波浪形岸线建设方案。
黄浦区规土局负责人透露,如今外滩一线的滨江岸线大多是直线形的,未来在南外滩地区,将利用现有的高桩码头,并对其进行改造,设置出4.8米和5.7米两级标高的连续亲水平台,部分亲水平台将向黄浦江面延伸,形成凹凸变化的生态绿岛。“走在这些延伸到江面上的平台时,就像走在黄浦江上一样。”波浪形岸线设计既能确保滨江公共活动的连贯性,也增加了更多趣味。同时,亲水平台还将引入钢化玻璃防汛墙,以增加视觉通透性。
历史建筑重展风韵
在外滩北段的历史风貌区,每一幢大楼、每一段街坊,在旧时都曾上演过惊险跌宕的金融炒家对垒故事,大多数已经被人遗忘。而在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规划中,这些尘封的故事,随着历史建筑的修缮和文化设施的增设而浮现出来。
据了解,目前外滩金融集聚带的老大楼有169幢,其中有100处为优秀历史建筑,多数分布在延安东路以北地区,总建筑面积为115万平方米。这些老大楼,约13%为行政事业类办公和设施落后、居住拥挤的住宅,另有少量建筑空置,也存在着外观陈旧、功能设置不当、外立面被破坏、缺少绿化景观等问题。
黄浦区根据这些老大楼的自身情况,分“保护保留类”、“局部更新类”、“整体开发类”进行清理修缮。
不同于留存着大量万国建筑的老外滩,南外滩将会有更多新建筑崛起。记者从有关方面了解到,新建建筑将采用垂直滨江的行列式和围合式的组合布局模式,并且延续外滩历史建筑高度,以30米为基准,中山南路以西地块高层建筑也基本控制在100米左右,仅在核心区布置3-4栋180-240米的高层组群,营造出体现历史特征的城市天际轮廓线。 本报记者 陈杰 实习生 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