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哈哈少儿频道推出了动画版的《滑稽王小毛》,这部以原版沪语广播剧为语言蓝本,根据故事情节配上了动画画面,尽管播出时间是在每天中午11时30分,非传统意义上的黄金时间,但收视率之高超乎预期。不但小观众爱看,不少父母还明确“指令”,将《滑稽王小毛》列为动画片收看的第一选择,或者干脆将其视为孩子的“沪语教材”。
填补市场空白
中国是动画片的生产大国,但囿于播出观众群的最大化追求,方言动画片一直是稀缺品种。过去曾有过将热播动画片进行方言版配音,比如《汤姆和杰瑞》的四川话版等,市场反响不错,但像《滑稽王小毛》这样从沪语广播剧里直接配动画画面的手法,确实非常罕见。从市场反应来看,效果非常成功,出品方上海炫动传播的副总经理叶超认为,除了《滑稽王小毛》本身艺术性较好并且是坚持传递正能量之外,全片配音都是使用了原来广播剧中的纯正上海方言是关键因素,填补了市场空白。叶超说:“据我们调查后发现,通过口碑传播后,许多家长都在鼓励孩子每天坚持收看《滑稽王小毛》,以此来学习上海话。”另外,少儿频道还适时在频道微博上推出了上海话小调查,每天发布一条上海话语义调查,与网友互动不亦乐乎,“装野胡弹、吃家生、蚌壳精、抖豁、烂糊三鲜汤”等上海话里的有趣名词,与动画片同期推出,恰似一个个学习上海话的小小范本。
催发学习热情
“王小毛之父”葛明铭一直以来都是推广上海话的中坚分子,他表示上海话的“断代危机”越来越严重。目前的学龄儿童“不讲上海话”是不少教育界有识之士共同认识到的问题,孩子们从幼儿园起就被灌输、教导“要讲普通话”的态度。然而全民推普的语言环境下,确实造成了不少学龄儿童不会也不愿开口说沪语。实际上,近年来关于上海话的讨论几乎从未间断:去年5月,上海社科院《2012年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情况最新调查报告》显示,即使上海本地出生的学生,也只有60%左右,能完全听懂和基本上会说上海话,一时舆论发出“方言断代”之音;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所副所长周海旺曾公开表示,目前学龄儿童的父母主体为“70后”和“80后”,这两代人相比上几代人,是“上海话式微”的第一代经历者,而学校普遍不具有“沪语教育”意识。授课是普通话,也缺乏专门的“沪语教学”课程,造成学生以普通话作为主要交流语言。
不过,在媒体的呼吁和“70”“80”后父母自身的“断代危机”感受之下,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关心孩子的沪语教育。沪语版“王小毛”动画片的走红,其实就是这种学习热情的具体表现。
要求调整时间
记者在哈哈少儿频道采访时获悉,自暑假开播《滑稽王小毛》以来,已有不少观众致电频道的热线电话,称孩子非常喜欢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学讲上海话的学习方式,并且效果相当不错。不过,这些家长又指出,由于现在小孩子对沪语的听、说能力基本都是“半懂不懂”的水平,因此有父母在一旁“同声解说”,更有助于他们学习上海话。因此,这些致电的观众纷纷要求将这部动画片挪到晚间黄金时间段播出或在晚间重播,以方便家长能和儿童一起收看。叶超告诉记者,由于观众反映良好,因此频道已经及时调整了播出计划,整个暑期的每天中午都会在哈哈少儿频道播放动画版《滑稽王小毛》。但因晚间节目调整的难度较大,目前还在积极协调晚间黄金时间段播放的可能性。 本报记者 罗震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