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特律,曾是美国汽车工业的代名词,最辉煌时人口多达180万,为美国第四大城市。如今,人口骤减,失业率激增,刑事犯罪率居高不下,堪称全美国最危险和最贫困的城市。工业化的浪潮迅速退去,辉煌散尽,留下一片废墟。
当地时间7月18日,底特律申请破产,成为美国申请破产保护的最大城市。底特律的破产,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建设,有哪些启示?记者专访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教授马秀莲博士。她曾留学美国多年,获得犹他大学社会学博士和统计学硕士学位,主攻城市研究。 警惕城市产业空洞化
几乎就在美国最大规模城市破产案浮出水面的同时,一条名为《中国鬼城盘点》的新闻在中国国内引发关注和争议。文章称,由于房地产开发过度,一些城市出现了大量无人居住的空置楼盘,看似繁华整齐的水泥森林背后,是鲜有人迹的“鬼城”。其中既包括北方矿产名城鄂尔多斯,也包括中部赫赫有名的郑州郑东新区。
近年来,随着产能过剩问题日现,中国一大批传统工业城市、资源型城市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无论是“钢城”还是“煤城”,或是其他靠单一传统产业支撑发展的城市,无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在“新路”没找到的情况下,许多城市仍在“旧路”上做着文章,而更多城市则将目光投向了“见效”快的房地产业。
“鬼城”之说也许言过其实,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缺少核心竞争力和新兴产业支撑的一些中国城市,靠卖地缓解财政压力,靠房地产投资拉动地方增长已是惯用模式。在这种带有“短视”色彩的发展模式下,大片无人问津的商品房只不过是城市产业空洞化的一个注脚。
随着底特律的破产,关于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关注也再次升温。如果说,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革尚属“远虑”,那么高额的城市负债无疑是城市发展面临的“近忧”。眼下,靠卖地支撑还债已是许多地方政府公开的秘密。如何规范地方债务融资平台,从制度上监管使用好地方债务融资,迫在眉睫。
罗宇凡 华晔迪
绑定产业不如依靠人才
后工业化的浪潮中,美国很多座大城市曾面临“去工业化”的挑战,比如1975年,曾经以服装制造业为主的纽约,政府濒临破产,旧金山也面临人口减少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些城市多年后不仅复兴而且引领着地区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唯独底特律败得如此惨烈?
“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格雷瑟在其著作《城市的胜利》中指出,底特律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及早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包括培养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和激发企业家创新精神,使城市能应对产业转型的变革。”马秀莲补充说,底特律从始至终与汽车这个单一产业和大公司绑定。大公司压制竞争和创造精神,汽车产业装配线使用半熟练工人,高中生就能获得好工作和优厚待遇,劳动力素质难以提高。结果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反观美国其他城市,马秀莲介绍,旧金山湾区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投资教育,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等著名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与企业家创新精神融合,硅谷应运而生。纽约则抓住全球生产分散和管理集中这对矛盾,利用区位优势,提供金融和高级生产服务业,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得以迅速复兴。
“再将目光转到我国,关注东莞等珠三角城市,可能会发现‘去工业化’离我们并不遥远。”马秀莲分析,几年前的金融危机爆发后,约千万人口的东莞,半年之内就减少了两百万人。城市面临转型阵痛——劳动力成本上升,不少企业外迁去了郑州、重庆等内陆城市,以及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曾经聚集的流动人口慢慢消散,留下过剩的基础设施。
“城市要想获得新生,管理者必须提高预见性,及早做好结构转型准备。向哪里转你可能并不知道,但是重视并加大对人的投资总不会错。”她引用爱德华·格雷瑟的观点指出,一些城市在转型过程中做过多种尝试,建交通优势、给企业减税以及发展创意产业等,其中很多并不太成功。重视对人投资,培养高素质劳动力队伍,鼓励企业家创新精神,一定有效。
大兴土木难令城市复兴
马秀莲介绍,当城市逐渐走向衰败时,底特律将大量投资用于建造基础设施,希望借助大规模更新改造,让城市复兴。“这是一个错误的公共政策选择,也是底特律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3年起,底特律首位黑人市长科尔曼·扬任职20年,建造大量基础设施:商务中心、大型公寓、工厂、医院、体育馆……
1987年,底特律耗资2亿美元建造的“人民运载”,是一条3英里长的旅客捷运线,在空荡荡的大街上悬空行驶。计划每年运载1500万人次,实际每年只运载200万人次。每次0.5美元车费,政府要补贴3美元。
曾是全球最大私人商业项目的文艺复兴中心,是底特律最著名的城市更新项目,坐落于底特律市中心。1980年,美国共和党大会在此召开,提名的总统候选人里根最后成功当选。1977年投入3.5亿美元建造,到1996年变卖时,缩水到不足1亿美元。
“底特律更新改造失败,说明城市从来不是建出来的。经济已经衰减时,用大规模建造来激活城市,只会导致更多空间的闲置、土地及基础设施的浪费,最后是房子大幅贬值以及政府债台高筑。”马秀莲说,城市最坚实的支撑是产业和人,否则即便聘请最顶尖的设计师,建造最好的大楼,也不过是一座“鬼城”,就像我国一些被房地产泡沫笼罩的城市。
经济学家姚树洁曾撰文指出,关键问题是可持续开发。“必须有计划地把短期利润用于开发新的产业,用于改善民生,用于提升人力资本,才能立于不败。如果像过去的鄂尔多斯一样,赚了钱就盖房,那么,它与底特律的距离就不远了。”
在底特律,不少废弃住房被夷为平地,重新种上树和草,以减少城市维护成本。
马秀莲指出,这一转变为我国今天以土地快速扩张为先导的城市化敲响了警钟。“与其等到有一天城市人口衰减,大量基础设施过剩,甚至因没有钱维护而回归绿地,不如现在就开始建造更加紧凑的城市,缩小城市和工业园区的尺度,留下更多农田来解决农民生计,让城市呼吸到更多新鲜空气。”
族群融合共建美好城市 “一个族群隔离而不是融合的社会,导致底特律走向沉沦。”马秀莲介绍,底特律出生的历史学家托马斯·苏格儒在其著作《城市危机的起源》中指出,衰败早在1967年城市骚乱前就已开始,根源是制度化、法律化的种族歧视。在整个20世纪,底特律的黑人在就业、住房等方面只能获得很有限的机会。
歧视与不公长期累积,终以毁灭性方式爆发。底特律于1943年、1967年两次发生暴乱。后一次更是规模空前,只有美国内战时期(1863年)的征兵暴乱以及1992年的洛杉矶暴乱能出其右。暴乱持续5天,最后在州国民卫队和联邦军队进驻下才平息,共导致43人死亡、467人受伤,2000幢大楼被毁,几千家店铺关闭或搬迁。一些受影响的地区此后几十年仍处于废墟之中。
受伤最重的,是底特律这座城市。工作、税收、投资等机会都开始逃离,城市迅速荒芜。富有白人外迁,贫穷黑人增多,并长期占据政治舞台。1970年,底特律有一半白人,到了2008年,白人只剩10%。富有的白人在带走税基的同时,将底特律变成一个贫穷的“孤岛”。族群冲突,最终导致城市彻底衰败。
“底特律的例子说明,族群融合是城市发展的必要基础。”马秀莲分析,在我国,各种群体歧视和隔阂同样存在,如官民之间、穷人富人之间,而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尤为突出。“约两亿人无法在城市落户,外来务工者长期被工具性地使用,歧视政策丝毫不加掩饰。”马秀莲指出,中国的城市要想长久繁荣,必须解决好族群融合问题,尤其要解决好流动人口问题。
“我国城市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族群融合应以社会权利平等为基础,不仅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流动人口逐步市民化,未来还应当采取多种措施,扭转长期制度性歧视所造成的结构性不平等,使社会各群体真正融合,携手共建美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