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英格兰莱斯特大学的科研人员正在努力把两种高技术手段——高速眼球跟踪技术和脑电图技术结合起来,以便了解眼球运动时大脑内部的工作情况。他们把传感器放置在参试者的头皮上,用来记录众多脑神经元微弱的电活动;与此同时,测量他的眼球运动情况。结果表明,只要人们一移动眼球,就会造成脑电图信号中出现大量并非源自脑中的电波。利用这一手段,科学家可以探测司机眼皮“打架”的迹象,寻找那些显示人处于入睡初期的脑活动特征模式和眼球运动的不稳定模式,以便弄清楚司机是否真的在打瞌睡,以及是否需要用声音信号发出警告,以避免事故。
在此之前,人们已经研发出利用眼球跟踪技术来探测司机困倦状态的系统。这次将其与监测脑活动的技术结合起来,极大地改善了探测效果。
这项将眼球跟踪技术与大脑活动探测结合起来的新技术,除可有效地监控疲劳驾驶、确保行车安全外,还可以用来研发和完善人脑计算机接口,帮助一些具有严重运动障碍的人恢复运动和交流能力。例如让罹患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一种导致运动神经元持续退化的疾病)的患者,能保持对眼球的良好控制,直至疾病的晚期。
尽管这项新技术的研究已取得初步进展,但科研人员认为,要弄清眼球运动和脑活动背后的基本机制和原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是因为,“我们能够研究的脑电活动方式和事实上事情发生的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我们正在缩小这种差距。大脑在自然观看时的实际工作状况究竟如何,以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而言,不过是一些皮毛而已。”
王瑞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