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日下午2点刚过,手机铃响传来同门(郑)福莉师姐的电话:大师兄童辰翊走了。听罢不觉悲从中来。因为在昨天这个时候师兄(何)焕清和我还一起去医院探望他,尽管他已十分虚弱,却知道天气炎热,嘴里还嘟噜着,很吃力地示意家人拿水给我们解渴,并双手合十表示谢意……就在不久前,他还在为一老友出版印谱而张罗着呢。
写着一手好字,能刻一手好章的童辰翊,是书法篆刻界公认的大好人,是一位勤奋刻苦,功底深厚的艺术家。生前是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古雅醇厚,端庄静穆。尤精小篆,于古拙、流畅中显功底。他的篆刻遒丽婉转,舒和雍容,所作鸟虫篆印深得太老师方介堪先生精髓,于绸缪中寓意趣,引起印坛同道的瞩目。
为人素来低调平和的童辰翊,还是一位出色的好编辑。1988年他调入上海书店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有机会读到店藏的许多古铜印与名家印谱,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带来了诸多新的启迪。看着这些破旧的印谱,出于一个篆刻家和编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萌发了重新整理编纂的想法,而此时正处于“文革”之后篆刻艺术复苏的阶段,篆刻爱好者学习热情高涨,但参考资料匮乏,书店里难觅好印谱。同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印坛上也有一股热衷效仿时人,忽视传统的风气,不少初学者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如果能将这些传统经典介绍给他们,必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在得到出版社领导支持后,他开始了一个长达十数年的系统抢救、发掘大工程。为此,他跑遍了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私人藏家,广泛寻觅旧印谱。而这些旧藏印谱,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大多已经破损或模糊。年近半百的童辰翊很快地学会了电脑技术,从电子扫描到印作的修补,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以篆刻家独特的眼光来研究和修复原拓的破损,恢复了原作的神采。如此的专业水准和高质量的印谱一经问世,得到了艺术界与文字学权威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更在篆刻界引起轰动。优秀的秦汉玺印与明清流派大家的作品一一展现在爱好者们的眼前,如同给燥热的印坛吹来了一股习习凉风,使人们能静心地重新认识优秀的传统,审视自己的创作,为今后进一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此外上海书店还打破了只为老篆刻家出版印集的惯例,大胆地为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篆刻家们出版专辑,能否入编那套绿色封面的印谱,甚至一度成为篆刻创作成功与否的标志。在20年间,童辰翊先后编辑了《中国历代印谱丛书》《明清流派篆刻家印谱丛书》《现代篆刻家印谱》等系列著作六十余部,为广大篆刻家和爱好者系统学习、研究历代玺印与流派名家篆刻作品提供了极佳的参考范本,对推动当代篆刻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童辰翊平时喜欢收藏印石和砚台,且有质有量,品类齐全,在圈内颇有名气。福州寿山乡、青田山口镇等印石产地,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印石不仅是篆刻家的最爱,也是收藏界的宠物。印石由于品种众多,容易混淆,1998年,童辰翊根据自己历年的藏品,又从韩天衡老师和朋友那里借了各种名石近千方,结集成文图并茂的《中国印石图谱》,第一次将各地名品印石汇集在一起,填补了国内印石学术研究的空白,还被评为出版奖。有趣的是,当时童辰翊只懂印石不会摄影,而摄影师只会拍照不懂印石。于是,他将每一方印石的品质、特点,如数家珍地与摄影师讲解,不等这些印石拍完,童辰翊就掌握了印石摄影技巧,而摄影师在他的熏陶下也成了印石收藏的发烧友。
令人遗憾的是,正当童辰翊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砚石图谱》编辑中时,不幸身染沉疴。即使在几次住院期间,他仍时时牵挂着那近千张砚台图片……我想,后人会来了却童辰翊夙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