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纵论
公开市场操作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市场上买入或者卖出国债,相应地向社会投放或者回收货币,从而执行或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各国摸索出一些自己的做法,如日本和美国的量化宽松(QE)、扭曲操作(OT),中国的央票发行等,都可视为宽泛意义上的公开市场操作。
在美国,公开市场操作具体由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执行,该委员会一般每年召开八次例会,主要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控,来达到经济增长及通货膨胀两者间的平衡。本周三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声明中,有这么几条引起了特别的关注:第一、宣布维持每月购买850亿美元债券的量化宽松力度不变;第二、放弃了前期美国经济温和(moderate)增长的判断,改用适度(modest)增长形容美国经济的近期表现。对比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上一次发言中提及量化宽松将逐步退出,此次会议声明中的关键措词有所不同。
这当然反映出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内仍会保持稳定,但市场更关注的焦点是:量化宽松政策的中期前景如何?是逐步退出宽松,还是维持原有力度?审视这次的会议声明,似乎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甚至经验丰富的财经评论员也各有不同理解。
这可能正是伯南克想要达到的效果。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影响到的两大经济指标:失业率和通胀率,二者是一种顾此失彼的跷跷板关系。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助于提振经济,从而减少失业,但不断宽松的货币环境终将导致通货膨胀。所以货币政策的决策者就如同走钢丝的杂技演员一样,努力维持着经济的平衡,既不能让失业率太高,又不能让通胀形势恶化。
更加棘手的问题在于:长期来看货币并不能对经济增长有实质性的影响,这已是学术界重要共识。而短期内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还得看中央银行是否能够有效地引导公众预期。鉴于久经市场考验的公众并非傻瓜,中央银行要想引导公众的预期,就必须树立自己的信用,建立自己的权威,此后方能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一个绝对权威的伯南克如果想要让市场利率下降,只需放出风声,市场人士就会闻风而动,逐利行为会迅速让市场利率走向伯南克宣布的点位。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温家宝曾疾呼“信心比黄金更可贵”,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OPerations)有时也被调侃为“公开耍嘴皮子操作”(OPenMouthOPerations)。
当然,身为美联储主席,光是耍耍嘴皮子就能执行货币政策,那么他发言的时候一定得非常慎重,尤其不能犯下出尔反尔、破坏信用的错误。为了不犯错,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讲话一向含糊其辞模棱两可,这一次伯南克索性没有按惯例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声明中也没有看到明确的政策选择,这样,无论量化宽松政策未来是逐步退出还是保持现有力度,都是可行的选项。对央行行长来说,不表态也是一种态度,总比欺骗公众要好吧,毕竟,很多人仍然记得这句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的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终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的人。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也有点类似我们的鬼神之道:公众信之则灵,不信则不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