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编外学生”
2000年,才一岁半的郭旭被确诊为血友病。为了给孩子最好的治疗,他们一家从山东临沂农村迁来上海,父母边打工挣钱边给孩子看病。当时,全家的月收入才2000多元,而每月花在孩子治病上的钱就不是个小数目。转眼到了郭旭该读小学的年龄,母亲禹化艳找到了一家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小学,却被拒绝了,他们不愿意招进一个成天坐轮椅的孩子。房东杨阿婆得知情况后告诉他们,不妨去杨园中心小学试试运气。起初,禹化艳并未抱有太大希望,但几天后,副校长朱岚给他们回话说:“孩子已经10岁了,非常想上课,虽然政策原因不能让他入读我校,但经过校党支部研究,我们决定成立一支青年党团员志愿者队伍,为他免费‘送教上门’。”
2008年的9月1日,从那时起,郭旭成了杨园小学的“编外学生”,一张课桌,一名学生,一名执教老师的“一个人课堂”,在高东镇杨园三村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居民住宅里开学了。
“精华版”课程吸引人
杨园小学校长王小君把校团支部书记周虹叶找来布置任务,要求不仅给郭家送去课桌椅和新课本,还要组织一支志愿者队伍,为小郭度身定制一份长期的教学计划。从此,在这个“一个人课堂”里,每周三个半天都有不同科目的老师送教上门。老师们讲述的“精华版”课程深深吸引了小郭。虽然考试内容与普通学生一致,他每次都能考出中上成绩。
“这孩子不但认真好学,还特别懂事。”连续四年担任小郭语文老师的周虹叶说,小郭的房间常年都要开窗通风,每到冬天,小郭总会细心地准备好暖和的棉拖鞋,等老师来家时换上。小郭也特别懂得感恩,他说:“有一位老师自己生病了,病刚好就来给我上课,太感激了。”此外,每到“六一”儿童节或其他节日,学校还会组织少先队员、团员教师到郭旭家走访,有时陪他聊天,有时还会带他出去玩、去看电影。
希望还有“送教上门”
转眼,郭旭完成了5年的小学语文、数学和英语的全部课程学习,3门学科的平均成绩达到了良好,这也是最让先后多达15位的送教志愿者老师开心的事。暑假前,老师们带了许多书籍再次来到郭家,分别时小郭同学哽咽了,他的母亲流泪了,老师们也是依依不舍,说以后还会抽时间去看望他们、关心他们。
现在令郭家焦虑的是,郭旭的初中求学还没着落。其实,对于一个连小学正式学籍也没有的孩子,想要有一所中学能接收他是很勉为其难的。母亲禹化艳说,他们就是想让孩子多学点知识,毕竟将来的路要靠郭旭自己走,没有文化就不可能自食其力。郭家想的是,比较现实一点的可能,就是继续有像杨园中心小学志愿者这样的送教上门,让郭旭在“一个人课堂”里继续圆他的读书梦。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