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生跟新雅的缘分不是一天两天了。当年伊祖父、父亲先后远赴日本学医,家里就在南京路上开了诊所。开诊所收入高,每天收到的银洋钿是一盘一盘交到账房的。会赚也会用,伊拉一家都会得白相,家庭小摄影机一露面,伊拉就有了,一到周末,或去郊区踏青,或上馆子小聚,摄影机一举,小电影拍拍,老有腔调。
伊拉一家当年就特别欢喜新雅粤菜馆,因为新雅有文化气息,鲁迅、巴金等文人雅客,或赵丹、白杨那样的大明星,都是新雅的常客。另外当然还是因为菜好吃。当年张先生家里虽然有几个烧饭师傅,但周末全家去环境优雅的新雅吃顿饭,是当时上海人追求的情调。更何况,无论传统广帮菜,还是中西结合的新派菜,像蚝油牛肉、烟鲳鱼以及咕噜肉等等,都称得上是当年的海派时尚菜。开吃前用摄影机扫一扫,环境、菜式一一记录,那情那景,跟现代人欢喜用手机拍张照再开吃,时髦指数是一式一样的。
张先生最终没学医,但老一辈欢喜拍小电影的爱好却继承下来。退休在家,与几个同好一起白相小电影,生活既悠闲又充实。而离家不远的新雅自然就成了老克勒们的“集散中心”了。在又一次装修一新的新雅粤菜馆喝喝早茶,挑三四样喜欢的点心,要一壶当季新茶,品茶品人生;或者一道吃顿中饭,依旧是烟鲳鱼、蚝油牛肉,要的就是几十年不变的老味道。余兴节目自然是张先生手中的摄影机,拍下的是菜,是新雅,更是老克勒们的生活腔调。
在客厅里,张先生的老式家用放映机“咯吱咯吱”地响着,小银幕常常放着伊拉一家三代拍下的电影。而茶几上,是女儿悄没声送上的点心,有辰光是蒸得软糯的粽子,有辰光是切成小块的豆沙月饼,都是女儿特地从新雅买来的,伊晓得老爸的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