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息影多年,虽不时有复出传闻,但均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这些年她究竟在做什么呢?从她多次的来信中,看得出,她除了潜心学画练字之外,最大的兴趣就是读书与写作了。
先看写作。自从2007年10月,我陪她去拜见季羡林“讨文气”以来,我粗算算,六年间她写了约60篇文章,平均一年大约要写10篇。也就是说,个把月就要写出一篇。不仅多产,而且文章的立意和写作技巧,都有明显提高。在读到她2012年2月12日于《南方周末》上发表的散文《忆》之后,我曾给她去信谈了我的读后感:
谢谢发来新作《忆》。如你自己所说,确与以前的写法明显不一样。你先前写人讲事,多着笔在故事的经过,时空也是随事件发展而顺序延伸。这种写法朴实、顺畅,但较少起伏与波折。《忆》这篇就有不少变化,使用了现代主义中虚实并存、穿插倒叙、人物替换及意识流等手法。例如,说脑子里出现两股轨道,看着圣华,却想起国荣;对答今人,又忆及故人;想到一个人,更联想到好几人;见到故居,却想起孤单,等等。这样写与主题《忆》贴题,又多了断绪、续谱、蔓枝、潜词等诸多悬念和关节,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味与遐想,足显写作上用了心。有一点建议:文中说,你突然想到了邓丽君,但只有一两句对话,其实这地方就是施展意识流的好机会,如果能适当展开,多表达一些思绪的荡漾,加一些情感的回溯,我猜想,必定会更丰富这篇文章的情感色彩。
她立刻回信说:“谢谢你花时间读我的文章和给我宝贵的意见,我会铭记在心。”上个月,她又发来一篇新作,讲她与一位佛家法王会面的故事。文中写她因对亡母的思恋,而萌发对法王的崇敬。在描写心的沟通上,言简意赅,倾心通情,颇富感染力。对她在抒情散文写作中如此明显的提高,我既惊讶,又佩服。见她礼佛甚虔,我随即将传说是出自一位高僧之手的长诗《见与不见》发给她。她看了很喜欢,回复说:“这些诗词真是太美,太有意境了。不像出家人的诗,倒像情诗。谢谢你送来这么好的诗。”
再说读书。同季羡林见面时,季老曾建议她多读些世界文学名著,她则要我推荐一些名著书目。我干脆打折买了一箱“外国文学名著精选本”寄给她。她收到后高兴地说:“这下有书读了。”她要还我书钱,我自然不会收,随后她就送了一批童装与玩具给我小孙子。2009年在香港与她见面,我问她寄去的世界名著还看吗?她答当然看了,才看七八本,有空慢慢看。
想到近几年,林青霞常把她写的文章,发来征询意见。为了便于让她多了解一些当今外国作品的写法,丰富她写作的风格,上月我给她寄去最新出版的《译林》以供参考。下面是2013年8月16日清晨6点,她与我的几封电邮通信:
收到译林,夜晩阅书,爱不释手,感激不尽。祝岁月静好。青霞
既喜欢看,以后我每期都寄给你。景端
太好了!谢谢!书中介绍莫海德的《失踪》好像很有看头,等我去书店看看有没有中译本。青霞
原来《失踪》长篇小说在《译林》里,太棒了。原来《译林》那么贴近时代的脚步。多看《译林》对我写文章一定有帮助。 青霞
这么早你就在看电脑!我是早醒,莫非你还没睡? 景端
我还没睡呢,晚上重看杨绛翻译的《斐多》之后又看《译林》,不亦乐乎。青霞
原来林青霞是个“夜猫子”,竟通宵在读《斐多》与《译林》。她最后说:“不亦乐乎。”这大概就是她现在乐于读书的心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