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943年,交通大学造船系初创时代最早的教师之一,杨槱被聘为副教授,第二年被聘为教授,那时的杨槱年仅27岁。
他重视教学,自编多部教材,其中有些是全国统编教材,被高校指定为专业类书籍;他亲自指导研究生从事多项船舶类课题研究,其中大批成果被研究所、设计单位广泛采用,并运用于船舶行业。直到现在还有学生求教于他,或请他审查学术论文。
1997年起,杨槱在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杨槱造船奖学金”,用以奖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船舶业优秀学子。日前,96岁高龄的杨院士又请求加大资助额度,并将自己毕生之积蓄,无偿赠予学院作为奖学金资金支持。
■中国造船界第一位院士
1981年,中国在造船领域评选出第一位院士,就是杨槱。此后,他先后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船舶工程(含海洋工程)学科评议组组长。1960年,杨槱主持制定我国第一部《海船稳性规范》,它的制定填补了中国在这领域的空白,而且随之提出的几十个研究课题,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船舶稳性的研究。改革开放后,他又首次用现代工程经济理论和方法,对船舶工程项目进行分析与评估,无愧于“工程经济第一人”的称号。
■谦逊温和的为人之道
杨槱的一生传奇而朴素。中学时写就《广东造船史》,27岁成为造船系教授,曾赴美参与监造“普林斯顿”号航母,90岁后仍能熟练使用电脑出了6本书,被誉为“船界活化石”。
他曾被授予“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位“上海科技创新杰出贡献人物”之一、“中国航海教育贡献奖”、“上海杰出科技人物”等称号。
即使获得了这些殊荣,杨槱院士却始终坚守自己为人的要旨:“谦逊温和,平易近人。”
杨槱不喜欢提那些他取得的成就与荣誉,他也从来不愿意用“成功”或者“失败”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他说,他的那些成就,不过就是历史长河里的一粒砂砾,浩瀚银河中的一颗星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