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下午,是文学社活动时间。我和学生都很珍惜这45分钟,读读写写,讨论交流,以“文学”为主,又不局限于“文学”,彼此都觉得有收获。学生参加社团一般都追求新鲜,文学社却有不少老社员,几个学期下来,就是不去别处。常有毕业了的老社员回来参加活动,大家围坐倾谈,真有家园的感觉。
有个周五,我遇到一件很不愉快的事。对我来说,文学社的学生已经是很好的朋友,所以我并未刻意掩饰自己。我告诉他们,遇到不快,我会去想或做一件让自己从心底笑起来的事:比如写作,尤其是自己觉得有进步甚至突破时,那种快乐真是“金不换”。我请大家也说说这类经历,分享彼此的经验,进而获得生活的勇气与力量。
学生的答案非常丰富。有些是我们熟悉的经验,阅读、旅行、听音乐等;有些则比较特别。一位同学说他不喜欢旅行,却喜欢坐火车。在那些观光景点,他看到的只是拥挤的游人,人工矫饰的风景;而在火车上,那些匆匆掠过的田野、房屋、劳作的人们,真实而质朴。每次下火车,他都觉得心灵被荡涤过了,目的地反而变得不重要。我告诉他,我的一位朋友每到一座城市,不看景点,不去商业街,只逛小巷和菜场,他觉得这是了解当地物产人情最好的方式;而作家苇岸则喜欢避开名胜,在乡野山川间徒步行走,亲近土地与人们。
两三位同学都提到了一种特殊的爱好:抄写。他们说与“读”相比,“抄”是一笔一画地写,更慢,更认真,也更入心。一位同学说她最喜欢抄写庄子的《逍遥游》,每有不快,就在“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壮美想象中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位同学说不期而至的一本书、一封信,都会让她欣喜。旁边的同学则补充说:不期而至的一位故人,一份友情,一段爱情……另一位同学则认为,不期而至带来的是意外之喜,这种喜可遇而不可求,不如从“储存”中去寻找温情。她将朋友的短信收藏起来,沮丧时就看看。我说,我有两大纸盒学生的信、贺卡和小礼物,与短信相比,这是“实体”的温情,似乎还带着手的温度、异地的气息;还有一位同学说自己的记忆才是最可靠、最便捷的储藏盒……
在这样的交流中, 45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对同学们说,自己的心情已平复了,让他们从心底笑起来的那些人与事,丰富了文学的世界,也带给了我愉快和温暖,非常感谢他们。
学生陆陆续续离开了。这时社长走了过来,说:“老师,我能抱抱你吗?”这个高大的女生抱紧我,在我的背上轻轻拍了两下。另一个女生则眼泪汪汪地说:“老师,我就不抱你了,因为我要哭了。”一个男生走了过来,给我一片树叶;我说,我的储藏盒里又多了一件宝贝。他有些害羞地提醒我树叶背面有字,我翻过来一看,是一行工整的小字:“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一定要美丽!”
我珍重地把树叶夹进书里,从心底笑了起来。
十日谈
点亮一盏灯
说说大话容易,实际上他们又能撑起谁的一片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