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旗杆村获评上海十大“我最喜爱的乡村”称号。昔日荒僻的乡村,如何成为河水清清、农宅整齐的“小上海市民生态体验农园”,成为村民安居乐业、市民纷至沓来的乐土,龚卫国这个带头人,动了许多脑筋。
整治“滚地龙”杜绝隐患
来到村委会办公楼,记者首先看见一间悬挂“窝棚整治”的办公室,被南汇当地人俗称“滚地龙”的窝棚整治正是近期旗杆村整治村容村貌、消灭安全隐患的一项重点工作。
村里有1700名外来人员,相当于户籍人口一半。外来人员大多承包农田种植蔬菜、西瓜等,为看护田地和节省租房开支,许多人在田里搭起窝棚。“滚地龙”在南汇不少地方都有,甚至还有人搭棚养猪,臭气熏天,还有窝棚因为乱接电线而发生火灾。从7月底开始,旗杆村对全村77个窝棚展开整治,目前已完成一半,年底前将全部清除。
清理窝棚的同时,龚卫国等村委干部妥善处理善后,帮外来人口介绍工作,再把从他们手中回收的田地通过土地流转纳入集体管理,保证粮食种植过程的安全和土地的后续利用。
装上护栏避免车辆坠河
走访旗杆村,颇有逛公园之感。你瞧,田头河浜建起亲水平台、石墩护栏。
七灶港的村民告诉记者,这里临河道路原先只有两米宽,一侧紧挨农宅,一侧是河浜,道路狭窄又没有路灯,每年总要发生几起车辆坠河事故。今年,村里拿出几百万安装路灯、拓宽道路、安装护栏,如今路宽4.5米,河岸有斜坡式绿化带。龚卫国到村里走访时,不少八九十岁的老人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自从嫁到七灶港,从来没看到这里这么漂亮过!”
道路变宽,夜晚变亮,这些变化不仅仅出现在七灶港。过去,村里的道路普遍宽约两米,路面坑洼,村民开着农用三轮车把瓜运到镇里的合作社,颠簸一路,破相的不少。龚卫国在调研中发现,有轿车的村民家庭已超过1/5,道路拓宽才能方便出行。自2010年起,全村开始进行新农村改造,道路拓宽后最宽达到5.6米,去年又开始大面积铺设路灯、改造32座危桥和水网,大大方便村民。
集体经济带动村民致富
每到周末,龚卫国的手机就响个不停,打电话“求助”的朋友特别多:“老龚,‘花王世家’的包房听说订满了,能帮忙想想办法吗?”每到周末就让龚卫国“犯愁”的这个“花王世家”,正是他一手打造的村集体经济拳头项目。在这里,游客可以在郁郁葱葱的温室中用餐,也可采摘水果、观赏兰花,参加拓展训练,每到周末,花王世家餐饮区总是客满为患。
花王世家是旗杆村发展集体经济打动村民致富的一个缩影,目前,全村有大大小小的企业30多家,还有在浦东乃至全市鼎鼎有名的拳头产品——平棋葡萄、小上海市民体验园。
接下来,龚卫国还在筹谋,让村里的旅游服务在“吃饭”、“白相”基础上再增加一块“住宿”,而且,要搞如今最流行的民宿,在不减少耕地的前提下增加农民收入,“老百姓都尝到甜头,自然全村一条心”。集体经济发展,给全村建设打好经济基础,也使村民更加安居乐业。一方面,村干部在历年的年终民主评议中,满意度和优秀率都超过98%,另一方面,“村务公开”等也化解了各种矛盾,保一方平安。
本报记者 孙云 特约通讯员 蒲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