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交第一轮改革前,本市公交线路基本上都是一条主干道行驶一条公交线路,如延安路以71路为主,淮海路行驶26路,共和新路则是46路挑大梁,这些线路一般配车数量多,发车密度高,车辆间隔短,乘客乘坐便利。随着公交改革的市场化力度加大,为减亏增效,公交企业在原有的公交线路上增开了不通月票的ZX专线车,一些社会资本也纷纷仿效组建公交企业,加入公交市场的竞争,开设一些线路并在原来的线路上进行覆盖,与原线路争客流,无序竞争导致了不少主干道上最多时公交线路多达近20条,而重复线路太多也带来不少弊端——
占用资源。随着轨道交通逐步成网,本市中心城区地面公交客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有些线路甚至在高峰时段客流也相当稀少。以巴士集团为例,2009年中心城区8家公交企业日均客运量436.8万人次,2012年则为375.7万人次,下降幅度达14%。据统计,本市中心城区运行10条以上公交线路的客运主干道约40条(段)左右,线路重复情况严重,造成公共资源浪费。
乘车不便。有的公交站有10多条线路,高峰时多辆车一起进站,很难分清你我,乘客不得不奔前赶后,寻找自己要乘坐的线路。如徐家汇肇家浜路,线路多时,一个站台要停24条线路,抢道进站,车辆之间“抢逼围”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乘客错过自己要乘的车辆。
本次对主干道的公交线路实施优化调整,以提高主干道运输效率为重点,合理配置公交资源。基本原则为:一是优化主干道线路数达10条以上的公交客运走廊;二是围绕撤并线路,通过新辟“最后一公里”和调整走向等方式,确保不产生撤并后线路空白,乘客增加换乘次数不超过1次;三是优先考虑优化百公里人次低于250人的公交线路;四是线路优化后主干道上保留一条以上规模化运营骨干线路,并增加运能,确保高峰时段发车间隔5分钟以内。
随着本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市民的出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针对一些主干道重复线路多,客流量逐年下降的现状,一些业内人士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合并重复线路。目前许多主干道上重复线路过多,复线系数达80%以上,导致资源浪费,如62路与562路、108路与518路、46路与916路等。主干道线路优化后,可把净减的车辆和人员调整到其他线路。同时,在合并重复线路时,尽可能保留长线。
■ 增辟短驳线。在优化主干道公交线路时,一定会撤并一些线路,但不能因为撤并而产生新的空白点,不能增加乘客换乘次数。可通过新辟“最后一公里”和调整走向等方式,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如20路、921路两线复线系数达到80%,这次撤销921路后,可开辟一条短驳线,把原来两线不重复部分弥补掉。
■ 线路优化逐步推进。主干道线路优化一般做减法,这会给部分市民长期形成的乘车习惯带来不便,阻力较大,一些好的方案往往会搁浅。因此在优化主干道公交线路时,对一些早晚高峰客流集中的线路,可采取高峰线、定班车等措施逐步过渡。如135、145、大桥一线改高峰线;163路济阳路地铁站—江月路地铁站,因客流稀少、效率较低,改为定班车,把市民因线路优化造成的不便降至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