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家人减负
今年86岁的姚老伯患有糖尿病,视力不好、一只耳朵有点背,尤其是几年前骨折后只能靠人搀扶着行走。南码头照护中心试营后,他“朝九晚五”来这里“上班”。他说:“过去的日托所,也就是吃个饭,看看报;现在改成照护中心后,洗澡、理发都有人管,还有专业人员指导做康复训练,不用大老远去医院了。”姚老伯的老伴身体不好,照护中心的志愿者还挑起了接送老人的责任,为他老伴大大“减负”。
“社区已经有敬老院,还有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日间照护中心有什么意义?”面对这样的疑问,南码头街道相关负责人解释道:专业养老机构成本高,尤其是中心城区,建造一张养老床位不但土地资源稀缺,而且运营成本也很高。仅在南码头街道,现在就有60周岁以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需要家人陪伴和日常照护的老年人800多人。然而,街道敬老院只有200多个床位,居家养老也只能为300多位老人提供上门服务,需求和供给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同时,多数中国老人希望生活在家庭和社区里,得到更大精神慰藉。
配专护人员
据介绍,按照现在的人员、配备情况,中心每天可服务35位老人,每周每位老人可选择1至2天入托。尽管配备了专业护理人员,但通过政府补贴,“照护中心”每天仅收35元。
据预测,到2020年,上海老年人将达542万人,其中完全失能老人32.52万人、半失能老人70.46万人。齐海东介绍,在上海特有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顾,7%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入住机构养老)中,日间照护这种新模式将成为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下一步,南码头街道还将在六里片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护分中心,为更多老人提供“家门口”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