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先生上世纪20年代在松江二中求学,30年代在此教书,并在此迈出了早期文学创作的脚步。先生名满天下之后,仍念念不忘母校的两个“好”,一是“师资好”,不少老师都是名家或后来成了名家;二是“纪律严”,但并不“威”,教师总是和善地开导,因此学生不反感,肯听从。正因为这两个“好”,当先生步入教师生涯时,母校很自然地成了他的第一选择。他在教课之余,还与朱雯、王季思、陆维钊等先生编注过一套高初中语文教科书共十二册,供江苏全省各中学使用;又与朱雯先生合编过一份刊物:《中学生文艺月刊》,深受中学生欢迎。
1989年夏,施先生题词致意母校,曰:饮水思源,落款为“老学生施蛰存”。先生说:“写这四个字,以表示我对母校的感恩。”并告诫在校学生道:一个人的举止、行为多数都是定型于中学时代,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将来无论升入大学或在社会上就业,便很容易放纵恣肆,近朱近墨,自己不易把握了。这些话很值得今日一味在应试教育里打滚,在分数线上出花头的人士深思。后五年,学校大庆,先生自云“体气大衰,无法参与大典”,但仍是题词相赠:“俊才辈出”。同年,松江二中校友会改旧楼为新筑,由校友赵祖康写楼名:思源楼。“思源”二字出于施先生以“老学生”的身份所作的题词。一位老师有感而发,在“思源楼”外墙题壁道:“平平常常二层楼,百年沧桑至于今。留墨母校真情在,大师自称小学生。”先生养病期间,二中领导先后几次去华东医院慰问,先生见面即能直呼其名,并一再叮嘱说:学校要加强古文教学,要提高国人的语文水平。又当场嘱人整理家中藏书,把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送给母校。在先生眼中,古文教学与语文水平密切相关,现在有些古不成今不就的语文界新锐常在那里口无遮拦地贬低古文教学,实在有必要听一听先生的“老人之言”。
2003年,松江二中百年校庆筹委会正组织学生追寻知名校友,谁知采访尚未成行,施先生已乘鹤归去。施先生生前曾对松江二中的老师说过一句话:“做一个好老师,使学生永远记着你。”其实,先生自己就是一位好老师,其谆谆教诲,言犹在耳,朗朗行止,堪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