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食材之广泛、口味之丰富、技艺之精湛,恐怕所有饮食都不是中餐对手,但申报非遗不是厨艺大赛,食物蕴藏的文化才是核心。韩国人认为,代代相传的越冬泡菜,反映了邻里间“分享”的精神,增强了人们之间的纽带感和归属感;日本人则宣称,和食是一种“尊重自然,通过用餐增进家庭及集团联系的社会性习俗”。可见,说“吃喝”,还是物质性的;称“饮食”,则有了文化的内核。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饮食这种极具地域特点的文化内容,更成为软实力的重要部分。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可说面临着双重任务:既要融入国际主流文明谋求自身发展,还要在强势文明面前捍卫和传承本国文化。其重要性,正如一位德国学者所言:新兴经济体就像一列快车,如果仅仅用经济头脑支配它去跑,不知道哪一天就会摔下悬崖。如果始终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来引领自己,它就会永远把握住前行的方向。
口味有差异,但文明总有共通的魅力。法兰克福书展,最畅销的中文图书是菜谱;《舌尖上的中国》,在海外卖出罕见高价;在美国,中国餐馆的数量超过了麦当劳和肯德基的总和。当拿起筷子的老外们明白了四喜丸子不是“四个快乐的肉球”,而是福、禄、寿、喜四件吉祥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交融,也就得到了一个更好的注脚。(李强,见今日人民日报,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