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恒大足球队获得今年亚冠冠军,这一消息在这两天成为舆论的焦点。球迷沉溺于胜利的喜悦,讨论大多局限于足球本身,然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即便是对足球冷眼旁观的人们,也加入进来,带着问题意识,探讨这支冠军球队成功的妙诀、中国足球的命运,以及背后的法则及模式。
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如何定位恒大所取得的荣誉,俱乐部冠军荣誉是仅属于俱乐部,还是可推及整个中国足球?悲观者认为,这只是这家俱乐部球员(尤其是外籍球员,有网友甚至调侃,恒大夺冠表明,外国球员在中国也可以踢好球)、教练以及投资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到投资者非同寻常的足球热情,他们认为恒大模式不可复制。乐观者则认为,恒大的成绩表明,中国人也可以把足球踢好,甚至据此认为,中国足球将迎来转机。
这些讨论其实早已出现。恒大在中超崛起后,关注足球的人就开始关注恒大模式,上述提及的因素对于恒大的成功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讨论的价值并不高,在专业人士看来,这些因素并非源自“中国特色”,任何国家的足球领域,它们都若隐若现,决定着一支球队的沉浮。
相对而言,基于恒大的成功而讨论其对国家队的参考价值则更有意义。有人用“放权”、“减少行政干预”一类的语汇讨论足球问题,有人将国家队比作国企,而俱乐部则是民企,并将国家队的沉沦归咎于行政机制。此前,在足球管理以及国家队教练人选等细节上,一度传出“外行管内行”的现象,这是当前中国足球的一大痼疾,但他们是否起到决定性影响,照搬恒大是否可行,恐怕还须深究。
国家队参考恒大模式来建设,这样的观点很容易受到欢迎,但在熟悉足球领域的人看来,则很幼稚。俱乐部比赛属于商业竞技体育,往往可以依靠投资、短期的人才引进,让球队产生较好的化学反应,并取得相应的成绩回报,而国家队建设模式则迥异。目前各国在人才模式上虽有所差异,但国家队的人才主要还是来自土生土长的本国公民,这就意味着,国家队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依靠本国的人才梯队建设,这背后既包括大的足球环境,譬如基础设施,群众基础。另外还涉及足球技术的研究,譬如探索及涵养适合本国球员的战术风格。
近年来中国足球在国际赛场上战绩平平,民众对其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了足球领域,也因此扭曲了一些基本问题与常识,笔者在上篇专栏中曾提到当下中国社会舆论场缺乏就事论事,在足球领域,回避或拒绝就事论事的现象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