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是2113年初冬的早晨,苏州河沿线的无数小码头,包括北新泾、曹家渡的小型快班轮船,已于薄雾中起航了。
黄浦江的杨家渡、老码头,或高昌庙等地,也有无数快速班船,到达吴淞口、提篮桥、复兴岛,或于外白渡桥拐弯,经苏州河各道桥孔,去往西康路等上游一系列码头送客,然后折返。
2113年,《上海水上交通图》继续保持着半年一次的更新,修订无数个版次。上海的河道基本具备了各类长、短途快速水上巴士网,担当交通职能,沿岸市民,可借水路之便,登船直达任何一个临水的地点。
此番景象,与100多年前大不一样。2000年代,内河航船基本停摆,在更早的1960年代初,沿河或沿江某些单位,还留有自备小轮,客货兼容,发往湖州、嘉兴、吴江、苏州方向,航程为36小时或更多。在更遥远的1930年代,浙江兰溪——坐落于碧水接天的兰江之畔,是一个与上海有紧密联系的大码头,极为繁华,时称“小上海”,航运兴隆,1950年代之后逐渐萧条。湖州、吴江方面,开船习惯是以敲小锣为号,大统舱,备有简单铺位棉被,柴油引擎,俗称“小火轮”,每天都有几班发往上海的航船,这类传统的慢航,到达地为更小一级码头松江和嘉兴,稍远是西塘、双林、石门湾,金泽,芦墟,更远可以到金坛、常熟、绍兴,包括兰溪……
远在2000年,苏州河经历大幅度的改造,河水变清,但河面变空,当时虽也设有游览船,但两岸悬崖一样的高楼,景色单调,百年以后的今日,船业兴旺,景观也有了调整,沿岸的桥梁,比如曾经仿造巴黎塞纳河的“亚历山大三世桥”的某些桥梁,时称“土豪金”阶段,竖有希腊艾奥尼式灯柱等等,现早已经拆除,重新恢复到建桥时期的朴素样式——朴素,才是真实的历史,就如之后拆除某些路段(如武夷路)大群西洋人物浮雕装饰的情况一样,还原了真正意义的上海,苏州河两岸过高的民用建筑,超过了使用期,早已经矮化或拆除,使河面有了宽阔感。
如今的河上风景,船如过江之鲫,密不通风,疏可走马——1930年代,吴江水上警察,一手执铜号,一手拄竹篙,当代河港的船只管理,拜赐于水警的管理精良,船班密集,秩序井然,固定的公私小码头,分散于江河各段,客人上下极方便,某些游览码头,设咖啡座,与哥本哈根新港一样地热闹。时下的慢航船,一般是仿造二百年前型制,但是设备先进,环保设置周全,引擎缓慢,因为慢是一种回顾,是当代上海人的一种消费,慢船,可以到达水网密布的江南各地,私人经营,出行极其方便,与150年前相同,丰子恺进城,小舱摆小台子,放一卷书,一叠豆腐干,一壶茶,“江山船”的船家,端来一碗开洋葱油拌面,滚烫,也是常理。
当代上海人,感受的正是这一份慢,以家庭、小团体为对象,于水声里仔细观看上海,慢慢离开上海,灯火摇曳,开出苏州河,乘客欣赏河中夜色,船分数等,包括定期夜航船,乃至大型拖驳,航向杭嘉湖地区,周末向市外发船居多,比如中山桥码头,备有仿几百年前传统“江山船”、“南湖船”或“花船”形式,舱小,传统布置,全套餐饮,可以打牌吃酒唱歌,招待亲朋小聚,同样可包夜。春雨天气,生意尤其好。河豚、螃蟹、羊肉上市,可以直达阳澄湖,或者昆山。
面临初冬季节了,本埠周末发往太湖流域的夜航船,此刻从西康路小码头慢慢出发了,缓慢开往上游各地,天亮时分,两岸已见红廖白萍,如果是春天,船上的客人一大早,就可以看到窗外开遍的油菜花,或者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