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错误”
在印巴争议的克什米尔控制区附近有一个名为锡亚琴的冰川,它长约72千米,面积约3000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400米,是除极地之外的最大冰川。本来锡亚琴冰川罕见人迹,但1948年印巴两国的克什米尔之战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1949年,印巴两国在联合国的调停下签署《卡拉奇协定》,将克什米尔地区分为两部分,但实际控制线只划到锡亚琴冰川的南端。由于锡亚琴冰川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居住,当时未明确划分。但随着登山和御寒设施的发展,征服冰川已非难事,处于交通要道制高点的锡亚琴冰川战略地位陡升。
另一方面,美国国防测绘局从1967年起绘制锡亚琴冰川地图时,将这片区域划入巴基斯坦版图。之后,许多探险队一旦需要进入锡亚琴冰川,就向巴基斯坦提出申请。此外,印度情报机关还发现,巴方曾多次组织军人加入“国际探险队”,考察锡亚琴冰川。印度认为巴方是想借此证明冰川的归属。极为不满的印度开始酝酿抢占冰川的行动。
印军先发制人
1984年初,印度情报机关探听到巴基斯坦正从一家英国公司采购数百套防寒装备,同时巴方还批准一支日本探险队考察锡亚琴冰川东部制高点“里默-1”山峰。印度认为巴方想派兵夺取冰川,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为此,印度军方提出代号“美格朵”的作战计划。首先秘密从欧洲采购大量高海拔装备,随后以“开展巡逻”的名义将驻扎在喜马拉雅山麓的第14、15军山地部队运至锡亚琴冰川附近,这些部队中的军官曾接受过极寒区作战训练。
4月13日,“美格朵”行动正式展开。印度空军出动了米-8直升机,向锡亚琴冰川的战略要地投送先锋部队。之后,大约300名印度士兵顺利抢占锡亚拉、比拉方德等重要山口。首批部队到位后,迅速修筑了一些简易野战机场。印度空军随后出动运输机将大批物资空投至这些野战机场。随着后续部队被直升机陆续运抵各处预定地区,锡亚琴冰川的大片地区被印军控制。
两国长期对峙
获悉印军突然抢占锡亚琴冰川,巴军立刻组织反击,但只抢占了地理位置较差的哥央拉山口。
之后的几年里,巴军方进行了多次武力尝试。最有名的一次战斗发生在1987年。当时担任巴军特种部队指挥官的穆沙拉夫在美军教官的协助下,对印军占领下的比拉方德山口发动奇袭,可是经过包括白刃格斗在内的激烈战斗,巴军仍未能改变原有作战态势。1988年3月,印军将一个FH77B式榴弹炮连部署到锡亚琴冰川后,彻底压制了该地区的巴军。
时至今日,世界最高海拔的“巅峰对峙”仍未画上句号,印巴双方约6000名士兵零散驻扎在该地区的150个营地内,其中很多位于海拔6000米以上。尽管没有官方统计数据,但估计已有4000余人丧生,其中大部分死于极端气候和雪崩。
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的卡吉尔战争也与争夺锡亚琴冰川有关。据印度杂志披露,当时,巴军试图通过占领实控线印方一侧的部分哨所,引导炮火切断印度国家1号公路,从而断绝印度对锡亚琴驻军的补给。然而,印军不惜代价地夺回了巴方占领的阵地,印度甚至做好了投入核武器的准备,南亚局势异常紧张。最终时任巴总理的谢里夫命令撤回人员,此举最终酿成了1999年10月的军事政变,时任陆军参谋长的穆沙拉夫夺取了政权。
如今,印巴两国都希望卸掉“锡亚琴包袱”,但民族主义情绪和彼此间的不信任使两国很难做出让步,“冰川非军事化”难以实现。 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