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的《瓦尔登湖》、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自然文学的作品有一个形式上的特点:以第一人称,用散文、书信、日记等形式描述对自然的真实体验。作者往往用优美细腻的文笔,以亲身的观察和经历,描述大自然的丰富旖旎、波澜壮阔。李克强总理偕夫人程虹教授访问非洲,让程虹教授的专业领域“自然文学和生态批评”成了热门话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它是一个主流,而且一个国家越现代化,自然文学在这个国家就会变得越重要。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靠现代化来解决的,而是需要人们重新去理解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并且就此达成共识。
广西师大出版社最近出版两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禅定荒野》是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所写的一部散文集,主题涉及荒野对人们的意义,以及人类回归荒野的可能性。源于诗人的敏感,斯奈德对“自然”“野性”“荒野”等的不同概念进行了语源、语义上的考察,他深入美国的荒野,对当地与自然相和谐的土著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田野调查,并结合自己早期的伐木工作及禅宗学习经历,探讨了现代社会如何从文化上接纳荒野的问题。斯奈德深入土著村庄、雪山林地,甚至前往日本参加临济宗的佛教修行,而后才得到了关于荒野文化的理解。斯奈德对于中国文化也颇有研究,早年他就翻译了二十多首我国唐代诗人寒山的诗歌,并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他本人也受到寒山的影响,喜欢自然、隐逸又不乏入世的关怀,积极参加环境保护工作。叶维廉教授认为在当代美国诗人中无论哲学、气韵、风格,斯奈德都最接近唐代诗人王维。他的思考同样带有鲜明的东方气质,受到佛教实践与辩证思想的影响,因此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引起共鸣。
美国另一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著的《沙郡年记》追逐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在这部作品中,奥尔多·利奥波德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乡舍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在美国大陆各地的游历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也持续思索着人类与他们生存其上的大地之间的关系,试图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应保有的爱与尊重。此书是一部美国自然文学代表作,影响力堪与梭罗的《瓦尔登湖》比肩。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常年从事环境保护工作,创立了著名的“荒野协会”,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纽约时报》书评称赞《沙郡年记》是“户外随笔写作的最佳作品……一本犀利的书,充满了美好、活力和感染力”。《芝加哥论坛报》则称它为“近几年出现的最美好、最温暖人心、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之一”。书中关于“食物链”、“生物群落”,乃至某个特殊物种的知识,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土地伦理”的哲学思考,对推广环境保护思想,推动生态保护运动发挥了实质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