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知道拉斯克医学奖是因为2011年拉斯克临床医学奖颁给了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教授,她和她的同事们因为成功揭示了青蒿素治疗抗药性疟疾的秘密,从而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世界知道拉斯克医学奖则是因为约有一半的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最终成为了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因此拉斯克医学奖也享有“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誉。
时占祥、曾凡一所译的《转化医学的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自198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戈登茨坦之手,他也是198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奖获得者,从1996年开始担任拉斯克医学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戈登茨坦通过对2001年至2012年拉斯克医学奖获奖者的获奖感言和访谈的记录以及对他们成果的介绍,将创始于1946年,旨在表彰医学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医生和公共服务人员的拉斯克医学奖完整而清晰地介绍给了读者,也诠释了奠基人拉斯克夫妇设立基金会的宗旨:“如果你觉得医学研究是昂贵的,尝试一下患病的花费吧。”
或许是因为戈登茨坦与许多大科学家一样都是哲学家,或许还因为他是一位酷爱艺术的科学家和玻璃雕塑作品、绘画艺术的狂热收藏家的缘故,他的《转化医学的艺术》一书并无通常科普图书常有的说教和乏味,却在妙趣横生的同时又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情调,从雕塑家弗里奇的《男人和小鼠》、高兹沃斯的《石塔》、普里尔的《梯子》、佩诺内的《十米之树》、基彭伯格的《醉酒者的路灯》、赫斯特的《药品箱》和画家霍克尼的《水边的大树》、马蒂斯的《河边的浴者》、毕加索的《公牛》,都与拉斯克医学奖获奖者的研究成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不知不觉中,读者在欣赏这些美妙的艺术品同时也深刻理解了许多略显深奥的科研成果。
近70位拉斯克医学奖和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双料得主的研究成果无疑都是具有原创性的,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奖,正如戈登茨坦所言:他们的个性都是有好奇心、有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当然,也的确是在恰当的时候做出了最幸运的选择。他们的获奖感言其实也是他们毕生从事科学研究心路历程在世人面前的一次裸示:“人是可塑的,儿童更是如此。我认为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机会。假如我们能做到,我们的愿望就有可能实现。”(卡佩奇);“我觉得我所做的研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可能实现的。而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如果我的肩膀上也能成为这成功基石的一部分,那是我最高兴的事。”(埃文斯);“重要的是永远不要忘记科学就如同人文发展一样,需要创意的努力。”(布莱克本);“科学家们总是着眼于未来,现在我认识到还要向前看。”(斯坦曼);“基础科学领域的问题和答案在当时通常难以明确,但是与人类健康却息息相关,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格登);“科学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去学会拨开那覆盖在真相上的一层一层面纱。”(山中伸弥)……皆可谓金玉良言,让人受益终身。